“在手机上就能逛‘金融超市’,动动手指就能随时比对各银行的金融产品,为企业融资提供便利。”济南高新区科创企业负责人张先生滑动着“泉融通”平台界面说。
这个汇聚18类115家金融机构、423款产品的数字化平台,为企业搭建起从初创期到成熟期的完整服务体系。据济南财金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泉融通”平台上线以来累计放款突破5万笔,贷款余额超350亿元。
这一创新实践是济南科技金融改革的缩影。近日,由济南市委金融办评选的“科技金融十大引领示范项目”正式发布,包括“提升‘泉融通’金融服务质效”在内的十个项目脱颖而出,涵盖数据赋能、资本链接、人才价值转化等关键领域。5月19日至20日,“示范项目媒体行”举行,这场深度调研,让济南科技金融创新案例可感可触,改革经验可学可鉴,为科创金融生态建设提供“济南方案”。
从“头衔认证”到“信用资产”
以人才价值破题科创融资难
当人才头衔成为信用背书,金融创新让"智力资本"撬动千万信贷。
“我们是一家专注于新能源技术研发与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随着市场订单增长,企业面临流动资金短缺问题,但因轻资产运营,传统抵押贷款难以满足需求。”山东海冠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洪田说。
转机始于济南农商银行的“人才价值发现”。济南农商银行客户经理调研发现,该企业董事长董海明是政府认证的“泉城领军人才”,企业手握2项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该行创新设计组合方案,以人才称号直接授信500万元,叠加专利质押再贷500万元,综合利率较市场降低40%,实现“以才养贷”。
这剂金融良药立竿见影。企业贷款用信后经营成果明显提升,6个月内产值增长120%,新增订单超3000万元;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后续申请多项专利均已获批,并获评“省专精特新企业”。
这场金融创新的背后,是持续五年的产品迭代之路。济南农商银行相关负责人介绍,"人才贷"自2019年面世以来,持续开展项目评估,定期检视与市场适配性,结合客户办贷反馈,相继于2022年、2024年进行修订完善,进一步打磨产品要素、优化办贷流程,使“人才贷”产品针对性更强、比较优势更明显。
截至今年4月底,济南农商银行投放“人才贷”余额76户、1.45亿元,投放“知识产权质押贷”“鲁科贷”“济担- 科创贷”“济担- 攀登贷”“海右人才贷”等专项支持贷款产品20.22亿元,有力推动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落地。
搭建资本市场“问诊台”
打造企业上市培育生态链
贯通多层次资本市场“水系”,对于快速成长的创新型中小企业依托资本市场发展壮大至关重要。
5月16日,一场别开生面的资本市场“问诊会”在济南举行。在齐鲁股交与全国股转公司联合举办的“全国股转系统审核服务座谈会”上,8家拟挂牌企业带着各自发展中的“疑难杂症”,获得了来自新三板挂牌审核专家的精准把脉。这场特殊的“专家门诊”背后,映射出区域性股权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创新实践。
时间回溯至2023年10月20日,随着齐鲁股交与全国股转公司签署首批监管合作备忘录,“三四板”制度性对接在齐鲁大地正式落地。之后的10个月里,这条"资本快车道"助力5家企业完成新三板转板,累计培育出86家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上市。以某新材料企业为例,经过齐鲁股交的全面规范培育,借助“四转三”绿色通道仅用时37个工作日便通过审核,实现当地新三板挂牌企业零的突破。
这样的速度得益于齐鲁股交搭建的“科创上市通”综合服务体系——通过"1134"服务矩阵,构建企业梯度培育生态。据介绍,齐鲁股交紧扣济南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需求,构建“科创上市通”综合服务体系,形成“1134”服务模式,即:打造“齐鲁科创板”专属培育板块;形成“规范培育-融资支持-上市衔接”全链条服务;建立企业成长数字档案库、专利成果转化库、上市储备企业库;畅通梯度成长通道、资本链接通道、技术转化通道、上市转板通道。
截至目前,齐鲁股交已为济南市4800余家科创企业建立企业数字档案,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174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60家、小巨人企业18家;帮助济南市科创企业融资186亿元;打通了济南市科创企业快速挂牌新三板的“绿色通道”,5家拟挂牌企业蓄势待发。
“专利”变“红利”
破解专利转化“四不”困局
山东省各市知识产权专利申请量分布、各市专利许可量、转移量、各市授权率统计......走进山东省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展厅,大屏上跳动的数据流演绎着技术要素的市场脉动。
“在‘2023年济南高新区专利拍卖’中,实现专利拍卖12件,成交额300余万元。线上平台自运营以来,累计完成累计进场交易29857件,交易额5.97亿元,实现了‘纸面技术’向市场价值的华丽转身。”山东齐鲁知识产权投资运营有限公司(原山东齐鲁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简称“交易中心”)副总经理魏志华说。
这种转化力的突破是‘线上+线下’双轮驱动的制度创新。据介绍,目前知识产权转化主要面临“不能转、不愿转、不会转、不敢转”难题,对此,交易中心建立线上交易平台,建设“高价值专利运营库”,已入库专利148197条,推动专利转化实施;另外,线下发挥山东省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资源优势,联合代理机构、服务机构、金融机构等服务方,积极对接高校、科研院所技术资源方,链接园区、协会、企业等技术需求方,形成“平台+高校院所+机构+企业”转化模式。
齐鲁银行“科研贷”的实践,则为技术要素市场化提供了金融注脚,将目光投向那些尚在实验室阶段的“潜力股”。某生物科技企业自注册登记以来,一直处于研发阶段,始终未产生营业收入,面临较大的资金缺口,齐鲁银行了解到企业情况后,通过科研贷为申请主体发放了首笔银行贷款5000万元,一次性填补了企业的成果转化的资金缺口。通过本次融资,企业可实现酶解蛋白粉3 万吨的生产能力,实现营收3亿元,同时该项目的落地可进一步促使上游玉米蛋白资源被充分开发利用,以及满足下游对功能性价值原料迫切需求。
当金融创新深度嵌入科创链条,济南市科技金融十大引领示范项目正在催生“乘数效应”。下一步,济南市委金融办将持续提升科技金融服务质效,推动“科技-产业-金融”实现良性循环,为济南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大众新闻记者 胡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