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普陀区上线“百事能AI社工”,通过整合社区工作手册和案例库,为社区工作者提供政策查询、方案匹配等功能。今年4月,该平台完成关键迭代:接入新版“社区云”,并依托本地化“政务AI大脑”,实现数据与模型的深度融合。
这场技术升级为社区治理带来什么变化?
打破数据孤岛
“去年我们发现,百事能沉淀的海量数据无法有效利用,走访记录停留在‘逐条查看’层面,数据分析几乎为零。”区委社会工作部有关负责人坦言。彼时,社区工作者虽每日录入大量走访数据,但“记录”与“应用”脱节,基层决策仍依赖个人经验。
转机始于数据回流的突破。今年初,市级平台“社区云”数据实现高精度回流至区级数据池,准确率稳定在98%以上,为模型分析提供了可靠底座。与此同时,区数据局联合城运中心搭建本地化算力平台,部署DeepSeek、通义千问等国产大模型,并引入本土企业研发的Vastbase G100向量数据库,实现数据的协同管理。
“此次升级的核心是社区工作分析功能的迭代。”区委社会工作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每天社区工作者在“社区云”上会留下四五千条走访记录、会议记录和活动记录,通过大模型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提取关键词、进行结构分析,并生成可视化报告。“过去数据如同封存的档案,现在变成会说话的参谋。”
分析穿透经验
“停车难曾是我们的治理焦点,但AI百事能告诉我,它只占居民诉求的0.3%。”大上海城市花园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朱萍萍的经历颇具代表性。“百事能AI社工”分析显示,小区公共卫生与设施维护才是矛盾核心。基于此,居委会推动物业服务质量提升,通过“三驾马车”联合接待直面社区需求,两个月后投诉率下降80%。
曹家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郭颖的困扰则是“海量数据无从下手”。过去,她需耗时十几小时翻阅走访记录,并排列社区问题。如今AI将问题按“红黄蓝绿”四色分级,5分钟即可生成报告。“15号楼下水道粉碎机故障被标记为‘红色预警’,我们提前联系物业介入维修,避免了一场潜在的12345工单风暴。”郭颖说。
更令人意外的是,数据甚至能修正治理惯性。长风新村街道通过AI分析发现,社区工作者走访量虽高,但内容同质化严重。“有的社区工作者走访记录集中在‘楼道堆物’,却忽视了新入住居民的归属感问题。”象源丽都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倪晓倩也表示,AI报告推动走访从“完成任务”转向“精准服务”。
激活基层效能
技术的另一重价值,在于让社区工作者理解“每一笔记录的意义”。象源丽都居民区的一名社区工作者在走访时,未写明新入住居民的信息,被提醒后立即完善记录:“现在写得越细,越能帮到社区——数据让我看到工作的价值。”
对居民区党组织书记而言,“百事能AI社工”成为团队管理的精准指南。倪晓倩通过平台发现,一名社区工作者走访量高但内容单一,系统建议其“拓展宣传方式”;另一名社区工作者因参与度低被提示后,团队立即安排帮扶。“数据不说谎,它能精准指出每个人的提升空间。”
此外,平台自动生成的个人述职报告,既将事务性负担转化为成长动力,又腾出了服务居民的时间。一名新入职的社区工作者感叹:“过去觉得走访是任务,现在发现它是我的‘能力数据库’。”
下一步,普陀区计划开发街道级分析功能,并推动标签体系标准化。技术赋能让基层工作回归服务本质,让社区工作者从“经验者”变为“洞察者”,让居民诉求从“碎片”汇成“图谱”,最终让社区治理更科学、更精准。
记者:施旖雯
编辑:尉澜
点击下方了解更多
AI带你还原普陀百年老厂,看它们如何华丽变身——上海造币厂
大圣来了!六小龄童做客TOP中央公园,漫谈西游妙谛
普陀区举办“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文明实践活动
上海出台29项具体举措,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古今同框,“龙舟上河图”在普陀开市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