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科协 > 文章详情

女子吃小龙虾竟剥出多颗“龙珠”!有点怕怕,这到底是什么?

转自:上海科协 2025-05-24 13:46:33

近日,福建一名女子洗刷小龙虾时,竟然从虾头里剥出多颗白色的小珠子,非常光滑,看起来有点像陶瓷的材质,有网友戏称其为“龙珠”,也有网友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上周吃到一个,没把我牙崩了。”那么,这些白色的小珠子到底是什么呢?

图片来自都市频道视频截图

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一名教授介绍,女子剥出来的“珠子”实际叫作龙虾钙石,它一般是在小龙虾接近蜕壳时期形成的,主要作用是帮助调节体内钙质

说到钙石,我们可能会联想到肾结石、胆结石,这些都会威胁人们的健康,小龙虾体内的钙石则另有妙用。这类沉积物是一对被称为胃石的盘状结构,位于胃壁的两侧,形成于胃石盘的柱状上皮和心脏胃壁之间的空腔中。柱状上皮的主要功能是将血淋巴钙转运至胃石以及胃石有机基质的合成。

淡水中,甲壳动物对钙的利用率很低,所以小龙虾在蜕壳前会将角质层中的钙重新吸收并以钙沉积物的形式短暂储存,以应对水环境中钙缺乏现象。当小龙虾接近蜕壳时期时,外骨骼会发生部分降解,钙离子便从矿化基质中溶解出来,并通过表皮上皮转移到血淋巴中,随后钙离子在血淋巴中被吸收,形成胃石。在蜕壳过程中,胃石塌陷到胃中被消化,为小龙虾口器和步行足等重要部位的钙化提供了内源性供应。

图片来自都市频道视频截图

小龙虾体内发现了钙石,还能吃吗?

虽然钙石外形特殊,但不会影响食用安全。专家提醒,消费者在食用小龙虾时如发现此类物质无需惊慌,可以将其取出后正常食用虾肉。这种现象在甲壳类水产品中并不罕见,只是多数情况下在烹饪加工过程中已被去除。

有些网友表示“这个不是经常有吗?”,而也有网友留言“吃了那么多,没见过一个”。这是咋回事?一般来说,我们在家里吃小龙虾时不吃头,所以不会把头打开洗此外,主产区小龙虾的生长高峰,小龙虾差不多57天就要脱一次壳,现在开出来钙石的几率比较高如果等到上市旺季,小龙虾们都长好了,想要见到钙石的几率就自然下降。

除了小龙虾,红螯螯虾身上也会有钙石的存在。它俗称“澳洲淡水龙虾”,又名蓝色多刺螯虾、四脊滑螯虾,属于十足目、拟螯虾科、滑螯虾属。原产于大洋洲,该物种以其体型壮硕、高可食率、独特鲜味以及适宜长距离运输的优势著称,在淡水养殖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还有一种被称作“东北本土小龙虾”的东北蝲蛄,又称东北黑螯虾,在脱壳时期也会形成钙石。它是螯虾科中唯一原产于亚洲的类群,属于螯虾科蝲蛄属。尽管钙石的生物学功能早已明确,但网友还是被它的外观惊叹,称其为“小龙虾的宝藏”。

这些小小的钙石不仅蕴含着生物生长的奥秘,

同时也为食客增添了一份自然科普的趣味。

下次品尝小龙虾时,

大家不妨仔细观察虾头内部,

或许你也能发现这颗“微型奇观”!

编辑:晴晨

本文综合自极目新闻、南方都市报、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