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薇茗庭小区是一个拥有1991户居民的动迁安置小区,目前配有700余个机动车停车位,随着小区新能源汽车数量逐年增长,原有车位配置略显不足。几年前,李女士便选择购入了一辆新能源车,希望以此获得一处“独立”停车位。“当时我觉得,购买新能源汽车可以安装私人充电桩,这样或许就不会有人跟我抢车位了。”但李女士发现,由于小区车位属于非固定形式,在高峰时段,便会有其他燃油车主将车辆停放在安装了私人充电桩的停车位上。“每天都要为了车位问题苦恼,要么提早下班,要么让家里人去提前占位,非常麻烦。”李女士说。
李女士的经历并非个例,记者了解到,一方面,随着越来越多的业主开始购买新能源汽车,该小区新能源车辆一度高达200多辆,有限的停车资源成为了车主竞争的矛盾来源。另一方面,由于小区可供车主使用的公共充电桩位置偏僻,前期,新能源车主为了方便充电,往往都会提出就近安装私人充电桩的申请,小区基本都会同意,但这样的操作却减少了燃油车主的停车空间,“抢车位”大战因此频繁上演。
如何在有限资源下既能满足车主需求还能实现停车自治目标?从去年3月开始,为维持好小区停车秩序,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三驾马车”齐心协力,在充分排摸小区情况并研读相关政策后,提出了一套提高公共充电桩使用率缓解“车位矛盾”的解决方案。“这需要对所有车辆、车位、充电桩做好排摸,也需要更高水平的管理方式调动全盘资源,否则依然会像之前一样,出现燃油车占位、充电桩故障等问题。”有小区业委会人员告诉记者。
为此,“三驾马车”积极发挥协同治理作用,将原有的公共充电桩位置重新排布,分散安装于小区主要道路两侧,并设置在两个车位中间,使得停放在两侧的车辆都能实现充电,还在小区部分空缺区域进行适当增补,希望在不影响新能源汽车充电的同时也不影响燃油车停放。同时,将私人充电桩进行集中安装,便于统一管理,加强日常巡查,避免出现抢占车位矛盾。
硬件治理是第一步,考虑到居民对于充电费用的负担,“三驾马车”主动对接第三方企业并展开多轮协商,将公共充电桩的费用从原来全天1.5元/度,降至白天(6:00-22:00)0.95元/度,夜间(22:00-次日6:00)0.65元/度。“我们估算过,这样的定价使得公共充电桩的费用和私人充电桩的费用相差不大,也能解决此前车主对于费用问题的担忧。”渔洋浜居民区党支部书记高连英说道。
“现在抢占车位的情况确实很少见了,我们的充电费用也节省了许多。”李女士表示。燃油车车主陈先生则表示,新能源车辆有了更多充电区域,普通车位也更容易空出,车辆周转率得到了提升。
更可喜的是,停车位的治理还激发了居民的自治热情。在居委会组织的议事会上,志愿者协助维护充电秩序,楼组长组成监督小组,定期检查设备安全。社区氛围也从最初的“争抢对立”逐渐转向“共建共治”,基层治理从“独角戏”变成“大合唱”。
记者了解到,后续为防止车位问题反复,小区“三驾马车”将通过定时例会追踪、居民自主交流等方式,形成一套常态化管理模式,稳步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社区治理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我们也将继续努力,让社区充电更安全,让社区服务更有爱,让社区发展更可期。”高连英说。
记者:张立
编辑:沈莉娜 张小小
审核:周样波 周正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