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徐汇通 > 文章详情

徐光启和利玛窦,在意大利马切拉塔市现身?

转自:徐汇通 2025-05-23 22:31:18

徐光启和利玛窦现身马切拉塔市?近日,上海雕塑家杨冬白创作的大型雕塑《利徐谈道》在意大利马切拉塔市利玛窦广场正式揭幕。这组雕塑以明代科学家徐光启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为原型,生动再现了两位先贤跨越东西方文明的对话场景。 

《利徐谈道》雕塑2米多高,以青铜铸造。作品中,利玛窦身着明代儒服,手指远方热情讲述;徐光启侧身倾听,右手搭于友人肩头,姿态亲切而充满探究欲。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杨冬白巧妙运用“动与静”的对比:利玛窦的衣袂随风扬起,彰显西学东渐的活力;徐光启的袍服线条沉稳,暗含中学西传的深邃。雕塑左边是马切拉塔大学,右边是博物馆,两棵20多米高的参天大松树屹立在中央,雕塑就设置在两棵大树中间的前方,颇具气势。

1582年,利玛窦踏上中国的土地。1600年,他与徐光启在南京相遇。利玛窦精通数学、天文学与汉语。两人一见如故,开启了一段传奇佳话,进行了史无前例的“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运动。1607年,他们共同完成了《几何原本》前六卷的翻译。这不仅是数学史上的里程碑,更是思维方式的碰撞与融合。利玛窦在日记中感慨:“徐公不仅理解深刻,更能以中文精准表达,实为罕见之才。”1610年,利玛窦去世,徐光启亲自撰写墓志铭,称他“道义相孚,虽跨山海如亲面”。他们将亚里士多德、托马斯·阿奎那的作品翻译成中文,也将儒家的“四书五经”翻译成拉丁文。这种双向的文化交流运动,影响了中国和欧洲的文化进程,明清时期中国人的思想启蒙,十八、十九世纪欧洲人的启蒙运动,都受到两人开启的翻译运动的影响。

徐汇区作为徐光启的故乡,始终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锋之地。早在2014年,徐汇区便与意大利马切拉塔市(利玛窦故乡)启动“双城文化互赠计划”,由杨冬白创作的徐光启胸像雕塑被赠予意大利,而利玛窦雕像则落户上海徐家汇。此次《利徐谈道》的落成,既是这一文化交流传统的延续,亦是对徐汇“海派文化之源”地位的再次印证。 

“以雕塑再现历史性人物并不容易,要考证历史人物的身份、历史与特征,服装、道具也要精准,要经得起史学家的考证与推敲,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杨冬白告诉记者,2023年,受意大利马切拉塔市委托,自己开始创作《利徐谈道》,“这是一项意义非凡且充满挑战的任务”。

虽然已为上海光启公园创作过三组关于徐光启的雕像,并且也有作品被赠予意大利,但此次《利徐谈道》要放置在利玛窦广场,成为城市地标,其意义尤为重大。为此,杨冬白在前期对徐光启与利玛窦两位学者全面研究的基础上,参考300多年前画师笔下的“徐利谈道”,运用大写意,大刀阔斧、酣畅淋漓的表现手法,让作品“既具历史真实性,又具可看性”。

杨冬白表示,为这组雕塑,自己构思了诸多方案,最终选定以畅想利玛窦和徐光启漫步在马切拉塔街头的场景,来表现两位学者的友情与面貌,“因为漫步比座像更具活力,更能体现精神力量的生生不息。”

这座《利徐谈道》雕塑,和位于上海徐汇光启公园内的《徐利谈道》雕塑遥相呼应,实现了从上海徐汇到意大利马切拉塔跨越时空历史的畅想。“作品把徐利间的‘谈道’,把他们‘亦师亦友’的关系做了一次总结和归纳。”杨冬白说。

从徐家汇的徐光启纪念馆,到马切拉塔的利玛窦广场,跨越四个世纪的文化对话因艺术而历久弥新。这座雕塑不仅凝固了一段历史,更寄托着对未来的期许——中意两国人民永远友好、和谐发展。

记者:王永娟

编辑:宁平英

校对:耿洁玉

审校:韦丽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