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新华医院 > 文章详情

这种脂肪肝,不一般!更爱一老一小?真凶竟是 “铜”

转自:上海新华医院 2025-05-23 08:40:29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脂肪肝总是和不良生活习惯如影随形:长期胡吃海喝、顿顿不离高脂美食,或是久坐不动、啤酒肚日渐隆起。但你是否知道,有一种特殊的脂肪肝,背后竟藏着罕见的遗传性疾病 —— 肝豆状核变性?这种疾病引发的脂肪肝,不仅病因特殊,就连日常饮食管理也大有讲究。

如果你或身边的人出现不明原因的脂肪肝,伴有手抖、角膜色素环等异常症状,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时就医排查。毕竟,对这种不一般的脂肪肝来说,“管住嘴” 不仅是一句提醒,更是守护健康的关键!

一老一小的脂肪肝迷案:真凶竟是 “铜”!

10岁的小陈连续几次体检都发现肝功能异常,腹部超声显示脂肪肝。医生开了保肝药、调整饮食,可指标始终不见好转。另一边,60岁的赵阿姨同样被肝功能异常困扰多年,辗转多家医院,甚至做了肝活检,结果仍是脂肪肝,病因却始终成谜。来到新华医院消化内科住院后,进一步检查发现,两人的血液铜蓝蛋白指标均低于 0.1g/L(正常范围应为 0.2-0.4g/L),24 小时尿铜含量超过 100μg(正常应低于50μg)。

消化内科团队终于揭开真相:这看似普通的脂肪肝,背后的 “罪魁祸首” 竟是铜代谢异常引发的肝豆状核变性!

身体里 “罢工” 的铜搬运工

肝豆状核变性,也叫 Wilson 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人体就像一个精密的工厂,而肝脏是负责 “处理铜元素” 的核心车间。正常情况下,肝脏中的 ATP7B 蛋白如同勤劳的 “搬运工”,能精准地将多余的铜,转运给铜蓝蛋白,进而促进胆道铜的排泄。但如果 ATP7B 基因发生突变,这个 “搬运工” 就会罢工,导致铜离子无法排出,反而在肝脏、大脑、眼睛等器官疯狂堆积,引发一系列病症。

铜离子 “大闹肝脏”:脂肪肝是如何炼成的?

当铜离子在肝脏内不断堆积,就像埋下一颗颗 “定时炸弹”。一方面,过量的铜会引发氧化应激反应,直接攻击肝细胞内的线粒体。线粒体是细胞的 “能量工厂”,一旦受损,脂肪酸 β- 氧化过程就会 “卡壳”,脂肪分解代谢大大减少。另一方面,肝细胞在损伤的应激状态下,反而会加快摄取和合成脂肪酸。一边分解变慢,一边合成变快,大量脂肪无处可去,只能堆积在肝细胞内,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脂肪肝。如果放任不管,这些堆积的铜离子还会进一步破坏肝脏结构,发展成肝硬化,甚至诱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这些 “危险信号”,可能是肝豆状核变性在报警!

这种脂肪肝全身的信号

肝脏信号:肝硬化背后的隐形杀手

普通脂肪肝进展缓慢,但肝豆状核变性导致的脂肪肝常常 “暗藏杀机”。患者可能出现肝硬化,超声或 CT 检查中能看到肝脏表面凹凸不平、出现多发结节。更危险的是,肝硬化会引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一旦破裂出血,就像水管爆裂,短时间内可能危及生命。

神经系统信号:手抖、走路不稳别忽视

当铜离子 “入侵” 大脑,尤其是基底节区,会引发一系列神经症状。最常见的是手抖,拿筷子、写字时手不受控制地颤抖;走路时摇摇晃晃,像踩在棉花上;说话含糊不清,甚至吞咽困难。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情绪异常,如突然抑郁、暴躁,或是记忆力下降、认知障碍。

眼睛信号:藏在瞳孔边缘的 “铜环密码”

肝豆状核患者会出现一个特征性表现 —— 角膜 K-F 环。在裂隙灯显微镜下,医生能看到患者角膜边缘出现一圈棕褐色的色素环,这是铜离子在角膜后弹力层沉积形成的 “警示标志”。如果发现眼睛莫名出现这种变化,一定要及时就医排查。

这种脂肪肝,饮食管理是 “救命稻草”!

对于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来说,饮食管理的重要性不亚于药物治疗。想要控制病情,必须严格 “管住嘴”,远离高铜食物。

高铜食物黑名单:动物内脏(如猪肝、鸡肝)、贝壳类海鲜(牡蛎、蛤蜊)、坚果(花生、核桃)、巧克力、蘑菇、豆类、全麦食品等,这些食物的铜含量远超普通食物,必须忌口。

安全饮食建议:选择精米白面、新鲜浅色蔬菜(如白菜、黄瓜)、低糖水果(苹果、梨)、去皮鸡肉、淡水鱼等低铜食物。同时,避免使用铜制炊具,饮用水尽量选择纯净水,减少一切可能的铜摄入途径。

这些治疗方法也很关键!

1. 药物治疗:“驱铜” 保卫战

青霉胺:作为经典的驱铜药物,它就像 “铜离子磁铁”,能与体内的铜紧密结合,形成可溶性复合物,通过尿液排出体外。不过,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皮疹、白细胞减少等过敏反应,用药时需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并定期监测副作用。

锌剂:硫酸锌、醋酸锌等锌剂能在肠道内 “站岗”,通过竞争性抑制作用,阻止铜的吸收。这类药物相对安全,适合症状较轻的患者或作为维持治疗。

2.基因治疗:未来的希望之光

既然 ATP7B 基因突变是病根,那么能否直接 “修复” 基因?科学家尝试将功能正常的 ATP7B 基因导入患者体内,替换有缺陷的基因,从根源上解决铜代谢问题。虽然目前这项技术还在临床试验阶段,但它为彻底治愈肝豆状核变性带来了无限可能。一旦成功,患者或许无需终身服药,就能摆脱疾病困扰。

肝豆状核变性引发的脂肪肝只要早发现、早诊断、严格管理饮食并配合规范治疗,患者完全可以控制病情,回归正常生活。

作者:新华医院消化内科 曹海霞

审核:新华医院消化内科 范建高


科室介绍


上海新华医院消化内科是上海市医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罕见病专业委员会和食管胃静脉曲张治疗分会以及中国医师协会脂肪肝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或名誉主任委员单位,国家消化药物临床试验基地、上海市消化内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中国医师协会ERCP医师培训中心、上海市小儿消化与营养重点实验室组成部分。常规开展国家重点消化专科规定的各项诊疗技术,婴幼儿消化内镜和炎症性肠病诊疗特色鲜明,脂肪肝、酒精性肝病以及儿童肝病和不明原因肝炎诊治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门诊预约请点击☞:消化内科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