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7日,中法文学“相逢”与人的“相逢”——《相逢:我眼中一甲子的中法友谊》(以下简称《相逢》)新书发布会暨读者分享会在思南文学之家成功举办。现场读者热情洋溢,座无虚席。本书作者、法国“吴建民之友”协会主席、法国艺术与文学司令官勋章获得者徐波,特邀嘉宾、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南京大学教授毕飞宇,上海人民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温泽远出席活动。
徐波与温泽远共同为新书揭幕
中国与法国是东西方具有代表性的文明体系,历史上留下许多思想、文化、艺术和科技领域交流的佳话。文学更是在两国人民从“相逢”到“相知”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
上海人民出版社作为国内知名的社科类图书综合出版社,成立至今逾七十年,拥有深厚的法国文学、艺术等社科类著作的译介和出版传统,多年来广泛且持续地引进米歇尔·福柯、罗兰·巴特、西蒙娜·薇依、吉尔·德勒兹等法国哲学、社会学大家的经典著作,近年来先后出版了包括安妮·埃尔诺、阿尔贝·加缪、弗朗西斯·雅姆、安托南·阿尔托、菲利普·雅各泰、让-皮埃尔·西梅翁等法国小说家、诗人的代表作品。出版社是文化交流的平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文化桥梁作用。
上海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钱敏主持会议
徐波是中法文化交流使者,亲历中法之间诸多大事,既是见证者,也是推动者。4月25日徐波被法国政府授予“法国艺术与文学司令官勋章”,以表彰徐波在艺术与文学国际交流领域作出的杰出贡献。《相逢》一书正是从作者徐波的视角出发,以一段段别开生面的交往故事,全方位展现了中法两国在人民情感、文化交流和社会联系中积累的深厚友谊。
特邀嘉宾毕飞宇也与法国文学有深厚的渊源。他的小说《上海往事》《雨天的棉花糖》《青衣》《玉米》《平原》《推拿》的法文版在法国受到广泛欢迎和高度评价,2004年被法国读者票选为最受欢迎的中国作家。2017年毕飞宇被授予“法国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
毕飞宇和徐波以“中法文学‘相逢’与人的‘相逢’”为题展开了一场精彩的对谈。
对谈环节
毕飞宇赞誉《相逢》:“这本书在今天的语境下非常重要,也非常及时。徐波用自己数十年的经历现身说法讲述中法之间相互了解、相互支持的故事,这是一部有承担的作品,徐波是一位有承担的作者。”
“在被地缘政治裹挟的今天,文学和文化的‘相逢’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徐波说,由中法“文化相逢”所带来的“文明相逢”,给我们这代中国人的影响是终生的。
毕飞宇
毕飞宇说,阅读《相逢》后有两个大的收获,“第一,‘企业家精神’这个词。从我们的直觉来讲,企业、企业家、贸易似乎应当来自英语世界,我从你的书里才知道是萨伊提的。第二,法国文化在经济思想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可是法国的经济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好,本书中对该问题进行了专门的分析。从知识的层面来讲,《相逢》可以让我们对法国作出更好的判断。”
徐波介绍了法国人的性格特征、做事方法和创业精神,也从历史中分析了法国这些年经济发展和企业家精神的变化。
在毕飞宇看来,相逢的关键是人,法国文学中带有人性最基本的善和构成人性最基本的爱。毕飞宇回忆年轻时阅读雨果《悲惨世界》的震撼,“一个作家通过文学让遥远的东方年轻人在他的作品中相逢,最终相逢的是人的灵魂、人内心的良知,决定了这个年轻人未来写作的走向,这个精神的底子是雨果帮我打下的”。 他也分享了自己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的相处往事。
徐波想起20世纪50年代一部法国儿童电影《相逢》,讲述一个法国小男孩如何通过放飞手中的风筝到北京与他的中国小伙伴“相逢”,“这部影片在当时回应了法国人对了解中国人和中国社会的好奇心。近70年后,中法相逢已不需要借助‘风筝’或任何文学想象,全球化及网络世界已将中法两国连接在一起。现在可能需要我们做的,是寻找一种新的文明‘相逢’路径和一种精神上的新的‘源头活水’”。
徐波
在中法相逢的道路上,徐波做了一系列积极工作。2024年初徐波参与组织举办中法建交60 周年的百位中法名人“甲子晚宴”。2024年7月,徐波组织举办中法文学相逢论坛,毕飞宇向论坛视频致辞。最近,徐波正在筹备第三届中法中学校长论坛。在一系列活动中,中法各界人士的积极响应和热烈支持令人感动。
毕飞宇说,关于两个民族和两个国家之间的相逢,民间社会中人与人的交流、人与人的相逢是永远充满魅力的一件事。毕飞宇提起自己的法国读者、一位住在尼斯的老太太。“有一次我到马赛,尼斯的这位老太太盛情邀请我去尼斯,我在她家里住了两天。我所有的书,她都读过。我们相差了将近30岁,这两天,她让自己的儿子请了假陪同,我们一起吃饭、喝咖啡、去海边。我不知道那是不是她作为读者最幸福的时候,但确实是一个作者最幸福的时候——当你的作品被翻译出来,你的高兴是有限的,最幸福的是当你得知,在那里有人读你的书。作者和读者之间最后的交流是依靠瞳孔去完成的,我的瞳孔里有了你,你的瞳孔里有了我,我认为这才是最后的相逢。”
活动现场
徐波提到,历史上,中法人民也有很多相逢的故事。一百多年前,14万华工万里迢迢来到法国,为法兰西助上“一臂之力”;在二战期间,法国神父饶家驹在上海保护了30万中国人民的生命。“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上海纪念饶家驹,相信这张‘友谊牌’能够拨动两国人民的心弦。”
一甲子间的中法友谊为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作出了表率,在时代风云变幻的今天,新的一甲子中法关系也值得期待。2025年是中国与欧盟建交50周年,法国是欧盟建设的重要推动者,读懂法国实际上也有助于读懂今天的欧盟。《相逢》的出版可谓恰逢其时,为读者了解中法友谊、中欧友谊提供了新的视角。
签售环节
//
相关荐读
《相逢:我眼中一甲子的中法友谊》
徐波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值此重要历史时刻,法国“吴建民之友”协会主席徐波从自身经历出发,在本书中全方位展现了中法两国在人民情感、文化交流和社会联系中积累的深厚友谊和民间交往。全书图文并茂,时间跨度大,叙述角度新颖,向读者展现了别样的中法交流史。中法两国从“相逢”到“相知”,互相加深了对彼此的认识和了解,这种交往在增进民间情感联系的同时,对两国在科技、文化、人文等领域发挥世界大国作用也起到了促进作用。2025年是中国与欧盟建交50周年,法国是欧盟建设的重要推动者,读懂法国实际上也有助于读懂今天的欧盟。本书为读者了解中法民间交流活动的各种故事,以及当下的中法和中欧关系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丨作者简介丨
徐波,中法文化交流使者,法国“吴建民之友”协会主席,法兰西艺术与文学司令官勋章、国家功绩骑士勋章和教育棕榈骑士勋章获得者。1980年学习法语,1986—2004年就职外交部(1999—2004年常驻法国),长期致力于中法友好工作,在法工作生活近20年,2016 年底创建法国“吴建民之友”协会,在中法民间社会努力推进中法友好与人文合作。
徐波拥有法国语言文学学士、外交法学士和经济学博士学位,著有《法兰西印象:一个中国外交官眼中的法国》《“矫情”的法国人》《转型中的法国》《远见:戴高乐领导力与大变局时代的启示》等多部介绍法国的中文著作,并发表《从上海到巴黎,我眼中的新中国》《一切始于上海》两本介绍当今中国社会的法文著作。徐波还在上海交大卓越工程师学院、深圳前海改革开放学院、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等讲授当今法国社会,在巴黎ESCP商学院、Superlec工程师学院开设有关介绍当今中国的课程。
转编自【上海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