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大众新闻 > 文章详情

国学成语|王嘉:一个“文死谏”的可悲范例之千夫所指无疾而死

转自:大众新闻 2025-05-20 15:04:14

国学成语,浓缩历史精华;曲径通幽,遇见不一样的“中国”。

在漫长的帝制社会,“文死谏、武死战”被视为文臣武将的至高荣誉,而《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却认为这些绝非“正死”,而不过是须眉浊物的沽名钓誉之举。

贾宝玉的观点或许有待商榷,因为历史上很多大臣拼死谏诤,其初衷是为了朝廷的长治久安,只可惜他们的“老板”并不领情,于是白白送了性命,只成为发黄史书里的一声叹息。

今天我们故事的主人公王嘉就是其中的一个范例。

王嘉,西汉丞相,扶风平陵(今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人。

王嘉通过考中明经(儒家经典)射策(随机抽取的命题作文)甲科做了郎,因为守卫殿门时把关不严而获罪免职。

那时的免职是一撸到底,卷包走人。孰料,这竟是王嘉仕途开挂的前奏。

免职后的王嘉被光禄勋(总领宫内事务,并负责拣选官员)于永任命为属官,此后一路青云直上,历任南陵县丞、长陵县尉、太中大夫、九江太守、河南太守、大鸿胪、京兆尹、御史大夫等职。公元前4年,王嘉担任丞相,册封新甫侯,此时的皇帝已是汉哀帝刘欣。

刘欣即位之初曾雄心勃勃,希望像先祖武帝、宣帝那样做一番事业,并推行了一系列旨在废除元帝、成帝时期弊政的改革,只可惜大多在权贵的强烈抵制下半途而废。

除了既得利益者的抵制,刘欣无所作为,主要原因还是他不靠谱!

话说某天,正在上班的刘欣忽然望见殿前站岗的人很是扎眼,仔细一看,竟然是老相识董贤。

刘欣下令让董贤进殿回话,随即拜为黄门郎。当得知董贤的父亲是云中侯董恭时,当天就调任霸陵县令,并提拔为光禄大夫。

刘欣对董贤的信任与宠爱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据《汉书》记载,刘欣不但越级提拔董贤为驸马都尉、侍中,而且形影不离,出则陪同乘车,入则近侍左右,十几天之内就赏赐过万万钱。

这还不算完,哀帝刘欣还对董贤及其妻子的家人甚至仆人大肆封赏,他们府邸的柱子都用丝绸包裹。各地进贡的财宝,中上等的先由董贤选用,皇帝及皇宫用次等品。

刘欣甚至想到了“身后事”,提前给董贤在皇陵边建造了豪华墓穴,预定了金缕玉衣等上等殉葬品。

按说,这总可以了吧?

哀帝却认为远远不够,因为董贤官太小,连个侯爷都不是,于是想进一步提拔,却苦于没有借口。

侍中傅嘉建议哀帝更改东平王刘云祝诅案的奏章,抹去“原告”宋弘的名字,而说董贤才是主要揭发者。哀帝拍案叫绝,把所有告密人先行赐封关内侯,接着派人拿着诏书给丞相王嘉、御史贾延做工作,要求加封董贤,不料被二人驳回。

当年秋天,忍无可忍的汉哀帝下诏严厉切责众大臣工作失职,直接加封董贤为高安侯,为了不至于太扎眼,告密人息夫躬等也各有封赏。

刘欣还感觉力度不够。

公元前2年,傅太后去世,刘欣趁机假托傅太后遣诏,让成帝的母亲王太后指示丞相、御史,加封董贤二千户,并赐给孔乡侯、汝昌侯、阳新侯三侯之封地。王嘉将诏书封还,上密封奏书劝谏皇上和太后说:“君王代天授人爵位,不可不慎重。董贤靠谄媚受宠,皇帝您倾尽爵位使他尊贵,竭尽财力使他富裕,减损至尊身份宠幸于他,君主的威严已经减弱,内府库藏已经用尽。流言传播四方,百姓都非常怨恨董贤。乡谚说‘千夫所指,无病而死’,此前董贤已经两次受封,恩惠已经过于深厚,不能再这样了。”

刘欣读完,勃然大怒,于是动了杀机。

恰巧,廷尉梁相等人组成的专案组,在审理东平王刘云案时,感觉此案似有冤情,于是建议提级到首都长安改由公卿复审。哀帝却指责梁相等人眼见自己久病不愈,怀有二心,妄图刘云一案侥幸拖过冬季,以减刑免死,于是将梁相等人一撸到底。

王嘉对此案提出质疑,刘欣趁机指责王嘉对梁相的看法前后不一,对君王不忠,下令逮捕王嘉。

按照以往的“成例”,王嘉应当自杀而死,这样既可以让自己避免刑罚,又能保全皇帝的体面。但面对送到嘴边的毒药,王嘉坚决拒绝,而是选择主动投案。

刘欣一听勃然大怒,亲自指派将军以下官员和五名二千石官员组成专案组,共同审讯王嘉,一旁察言观色的狱吏们知道王嘉必死无疑,也开始侵犯凌辱王嘉。

心灰意冷的王嘉在入狱20多天后,不进饮食,呕血而死,那些反对董贤封侯的也被打击报复。

同年十二月,年仅22岁的董贤被册封大司马、卫将军,位列三公。渐渐地,董贤在皇帝面前说一不二,“权与人主侔矣”。

不仅如此,刘欣还一度动了禅位给董贤的念头,并在一次酒宴中看着董贤公开问大家:“想效法尧舜禅位,怎么样?”被侍中王闳以天下是汉高帝打下的怼回。刘欣默然不悦,王闳则被赶出宴会厅。

公元前1年,刘欣病死,年25岁。不久,野心家王莽借助太皇太后王政君指使尚书弹劾董贤,又以太皇太后的名义下诏罢免董贤的大司马之职,当日,董贤自杀。

(大众新闻记者 武宗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