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持续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向城市文明建设拓展,普陀区推出“人民城市 文明风采”2025年“人民城市六‘从’奏,共绘文明新画卷”群众性主题活动,通过多维视角展现普陀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创新实践与人文温度。
区文明办聚焦“文明素养的高度”,拓展文明“星”引领计划内涵,组织开展“苏河星火 文脉传薪”普陀区“文明播种人”讲述活动,招募先进典型、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教育工作者、社区达人等,成为“文明播种人”。
陶振云
大家好!我是来自普陀区沪西革命史陈列馆的陶振云。
去年7月,居住在普陀区宜川路街道的居民汤啸天写了一份“人民建议”,说到很多家庭都有老物件,可能是一枚纪念章,一件军大衣,也可能是一封平凡的家书,这些散落在我们身边的红色资源,是家族的红色记忆,更是家庭最宝贵的财富。
市委宣传部在全市发起了“晒晒传家宝·我家的红色记忆”征集活动,鼓励市民们人人都做红色文化的传播者。
普陀的居民们纷纷拿出了自己家的“传家宝”。在众多投稿当中,一个木箱子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它其貌不扬,两侧的把手已经松散脱落,老旧的木纹镌刻着时间的印记,铭牌上的姓名也已模糊不清。就是这样一个木箱子,曾在解放事业里,立下了大功。
1931年,一位名叫钱凤岐的年轻人考进了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当巡捕。那时候的上海,不似现在,笼罩着黑暗和压抑的色彩。但在钱凤岐心里,一直有一团火,那是对正义和自由的渴望。1944年,他加入了中共外围组织,年底,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那以后,他就像黑暗中的一点星火,在隐蔽战线上为解放事业挥洒自己的光和热。
解放战争期间,被调到国民党警察局普陀分局的钱凤岐担任该分局中共地下党支部书记。在敌人眼皮底下开展工作的他,知道如何巧妙地伪装自己。他常以拉胡琴、唱京剧为名,把警察们聚在一起,讲述解放军节节胜利的故事,像一个希望的使者,让人们在黑暗中看到光明。
1949年4月,为了与解放军“里应外合”,钱凤岐利用职务便利,积极搜集情报,把2000多份《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装进这个木箱子,还给每一份《布告》附上了一封警告信,偷偷投递到反动警官和特务分子的家里,告诫他们只有向中国人民解放军投降,才是唯一的出路;为后来解放军顺利接管警察分局做好铺垫。但他的英勇行为也让自己陷入了危险。牺牲时,年仅40岁。
这样的木箱,共有三个,它们见证了钱凤岐烈士为民族解放事业付出的一切,也印刻着他炽热的家国情怀,其中两个捐赠给了龙华烈士纪念馆和上海公安博物馆,另一个被家人视作珍宝代代相传。39年后,钱凤岐烈士的孙子钱友继继承了他的遗志,也成了一名人民警察。他扎根基层,帮老百姓解决急难问题,成为了大家口中的“贴心人”。
希望这些传家宝能够让隐蔽战线不为人知的故事能被更多的人知晓,也希望那些为了国家和人民牺牲的先辈被更多人铭记。
先烈遗志铭心间,传承使命肩上担。
革命精神永赓续,红色家风代代传。
我是文明播种人陶振云,老物件承载红色记忆,好家风滋养时代精神。让我们共同守护红色传家宝,讲述峥嵘岁月里的忠诚与信仰,让先辈精神在新时代赓续绵延!
资料:文明普陀
编辑:尉澜
点击下方了解更多
普陀 你好 | 知识与智慧在此邂逅
“老有优养”,普陀探索银发经济发展新路径
AI漫“话”民法典:项目完成难收款,聊天记录帮大忙
,长风海洋世界与乐高探索中心客流可期
2025“啡尝苏州河”艺术生活季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