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下午落地成都,5月10日一早就比赛,不少同行的同学考前都在翻阅复习资料,我只能刷刷手机,因为没有带复习资料。”采访中,黄行健的言语间透着松弛感。本以为这是性格使然,但他的指导教师张嘉颖却说:“松弛感可能更多地源于日常的努力,他其实非常严谨,学习上一直精益求精,很有钻劲。”
此次竞赛分野外实践与理论考试两大环节,其中野外实践要求参赛者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与野外实践观察相关的科学问题;理论考试则需在规定时间内解决系列地球科学问题,考试内容涵盖地质学(含地貌学)、地球物理学、地震学、气象学、海洋学、天文学、环境科学。此次的野外实践地选在成都市龙泉山一处东西向的山谷,地理教材中提到的红色砂岩、飞来峰等地貌在这里集中呈现。黄行健说:“第一次实地看到,很新奇。”
提起理论考试,张嘉颖介绍,地理学科虽归在文科,但地理类竞赛对学生的理科思维和综合能力要求颇高,涉及数理化多门学科,计算量也特别大。“此次竞赛理论考试长达3小时,题量不言而喻,难度也比较大。”黄行健的战术是,“功夫在日常,赛场如战场,时间和精力要用在刀刃上,能做对的题目绝不出错,不会做的不过多浪费时间。”
而在赛场之外,黄行健对难题又有着近乎痴迷的偏好。“攻克难题的过程常常令人感到兴奋,非常有意思。” 黄行健说,参赛前,他把全国中学生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历年的真题刷了个遍。在黄行健的世界里,刷题绝不仅是为了求得一个结果,更是探索求知的过程。他提到,很多难题单看题目就很有意思,比如题目中,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细菌等都可以量化,在一系列的化学反应的作用下,它们可以维持生存。
学习的趣味在一道道题目中,更在实践探索中。令黄行健印象深刻的是学校组织的各类研学活动,每场研学都是学科实践的大集合,同学们需要带着问题去探究。今年春季的“行走杭州”趣味研学,他选择了地理学科的探究任务。“在参观良渚博物馆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手绘良渚古城空间布局与周边地貌水系图,分析良渚古城选址与周围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探讨良渚先人修建的水利工程对良渚文明形成与发展的影响。”黄行健说,这些行走过程中的思考与探究都特别有意思。
此外,黄行健也坦言:“学习地理知识,也需要记忆不同类型的地理地质现象,记忆过程确实比较枯燥,但这些恼人的术语却能精准描述脚下的土地,教会我用另一个视角认识我们生活的世界。”他认为,地理、地球科学教会他的不仅是知识,也提升了他对不同地理现象和事物的认知,认识到世界整体的动态和统一。
谈及此次获奖,惊喜之外,黄行健特别提到了父母和学校的托举。
“我的成长经历没有太多波澜,也没有一个猛子扎进地理学科领域探索的惊人故事,但我对地理地质知识的兴趣其实是贯穿在日常生活中的。”黄行健说,上小学时,母亲就为他订阅了《中国国家地理》,平素也很喜欢观看地理科学类纪录片。每到一个地方去旅游,他都喜欢观察当地的地理风貌,他发现青海、云南、海南等地杂草有不同的地域特点。
此外,黄行健也直言,进入高中前,他其实没有系统地学过地理知识,万幸学校的地理类拓展课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帮助他构建起了地理学科的思维方式。在他就读的上外云间中学,由教师自主开发的拓展课程有近50门,课程设置兼顾教师特长与学生需求,课程设置前采取问卷形式征求学生意见。地理教研组教师张颖嘉、李慧晴、陈文慧等几位青年教师开发的地理类拓展课也在其列。“拓展课的氛围自由且轻松,与老师们一起探讨的过程大多非常烧脑,也能获取不少启发。”黄行健说。
上外云间中学课程中心主任征丽介绍,尽管学校的高中地理教研团队仅有6名教师,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团队,但团队在教育教学探索上劲头十足,建校仅有几年,教研组已经合力构建起了较为成熟的全套地理学科教案库。该教研组还荣获2021年至2023年松江区校本研修示范优秀教研组。
记者:王梅
图片:受访学校提供
编辑:王红霞 周加姚
审核:周样波 周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