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记者从临沂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发布会获悉,临沂市市场监管局今年将重点探索开展“无感监管”,通过压减检查频次,助力打造更优质的营商环境。
临沂市市场监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二级调研员韩波介绍,近年来,全市市场监管系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加快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了良好信用环境。2023年和2024年,临沂市信用监管工作先后荣获国务院和省政府督查激励,并连续两年荣获人社部和市场监管总局表彰的“全国专项执法行动取得突出成绩单位”称号,被表彰为全省“双随机、一公开”工作先进集体。注重工作创新,社会共治试点经验做法在第三届社会共治大会上荣获政府类“全国十大典型案例”。直播带货信用监管试点经验做法荣获国家发改委、新华通讯社举办的第五届“新华信用杯”全国优秀信用案例。
稳步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各级各部门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抓手,着力完善监管制度,拓宽监管路径,强化部门协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取得新成效,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一是加强机制建设,夯实联合基础。将36个部门的130个监管领域、335个监管事项纳入部门联合抽查范围,精简检查频次,变分散检查为联合检查。健全检查对象名录库和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个体工商户以及社会组织、事业单位、项目等检查对象入库150余万个,监管执法人员入库1.7万余名。二是深化统筹协同,增强监管合力。市“双随机、一公开”联席会议办公室统筹安排,集中发起任务,分阶段实施。2024年,共组织双随机抽查4.6万户次,其中部门联合抽查3.3万户次,占比达到72%,比2023年提高14个百分点。三是强化工作创新,提升监管效能。坚持把有限的监管力量用在刀刃上,发挥现有监管资源最大效能,深化信用风险分类与“双随机、一公开”抽查融合应用,2024年,全市共发起、完成抽查任务1032项,信用风险分类应用率达到100%。抽查总量中A类信用优秀的检查对象占比降低到1.7%,B类占比24.2%、C类占比27.1%,D类占比47.0%。探索无感监管,在“双随机、一公开”等抽查检查中,对974户次经营主体开展非现场检查,实现无感监管和零打扰。对599户经营主体在住所(经营场所)监管、公示信息抽查中予以容错纠正修改。
全面提升信用修复效能
全市市场监管系统以信用赋能经营主体发展,围绕提升经营异常名录修复效能,转变作风、真抓实干,以极简的材料、多元的渠道、全程的服务,全面提升修复便利度、企业满意度。去年5月份优化提速以来,全市市场监管系统办理经营异常名录修复业务量同比增长130%,平均办理时限缩短到2个工作日以内。创新经验做法获评“全市优化营商环境优秀案例”,并被省市场监管局在全省系统推广。一是修复材料“极简化”,提升办理“便利度”。将信用修复申请材料由原来的3份整合简化为1个表格,经营主体只需要填报“一张纸”即可申请办理。二是修复渠道“多元化”,提升企业“满意度”。积极推行“零跑腿”线上修复,引导经营主体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山东)办理修复,材料齐全合规的全程网上办理,线上修复当日办结率达到80%以上。对经营主体现场申请修复的,实行局、所首问负责制,审批流程通过系统内部流转,让企业少跑路。三是修复服务“全程化”,提升柔性“有温度”。向已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的经营主体发送5.7万条修复提醒短信,对185户经营主体先修复、后核实,对289户缺少非关键性修复材料的经营主体容缺受理。落实轻微不罚,罚办分离。公开行风投诉举报电话,发现执法人员存在故意刁难、吃拿卡要、效率低下等问题的严肃处理。
高效落实企业数据填报“一件事”
为进一步减少企业数据填报“多头报送”,优化营商环境,市市场监管局积极争取到省政府批复的企业数据填报“一件事”试点,推动市场监管、税务、统计、人社、商务、海关等年报报表“多报合一”,实现企业数据“一次填报、数据共享、结果共用”,用数据跑腿替代企业跑路,以数据共享避免多头填报、有效提升企业数据填报效能,减轻企业负担,激发了企业活力。在山东政务服务网(临沂)设置“高效办成一件事”服务专区,设立企业数据填报“一件事”办事指南,制作流程图、常见问题解答、操作指南等供公众查阅。优化填报服务。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山东)”小程序、“临沂市场监管微信公众号”等中增加申报模块,支持企业“掌上年报”,提升企业数据填报便利化水平。
韩波表示,下一步将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严格落实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有关要求,全面深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进一步提升信用修复质效,重点探索开展“无感监管”,压减检查频次,助力打造更优营商环境。
什么是“无感监管”?韩波介绍,这是今年临沂市市场监管局申报的省级“揭榜挂帅”改革项目,主要目的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为支撑,构建“无事不扰、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新型监管机制,提升监管效能,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激发市场活力。近期,已梳理制订了“无感监管”事项清单(试行),涉及市场监管、生态环境、应急、住建、卫健、商务、地方金融监管、海关、气象等9个部门共24项“无感监管”事项。对清单内的事项主要通过非现场、非接触、智能化的方式实现监管目标,除因投诉举报、转办交办、专项检查及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原则上不主动实施现场检查。各部门强化监管方式和措施创新,通过智能化手段实现实时监测、动态预警和精准执法,缩短监管响应时间,提高监管精准度和效率。避免重复监管和形式化检查,在经营主体无感、微感的情况下完成检查任务,减少试点领域涉企现场检查频次50%以上,降低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干扰,大力推进基层和企业双向减负。
(大众新媒体记者 刘元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