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大众新闻 > 文章详情

观澜亭|天价耳环有真假,廉洁议题无“灰度”

转自:大众新闻 2025-05-17 21:35:48

“仿品论”难以平息公众质疑,价值230天价耳环背后的廉政之问仍笼罩舆论场。

5月16日,自称演员黄杨钿甜父亲的账号发文表示,女儿黄杨钿甜佩戴的耳环并非正品,愿接受鉴定;且自己于2015-2017在雅安市投资促进局下属投资促进服务中心任职,并于2017年3月辞去公职,转而创业经商,强调未参与灾后重建招投标。

此前,17岁演员黄杨钿甜在社交平台晒出奢侈品牌耳环,并表示“耳环是找妈妈(要)的”,被网友指认价值或高达230万。此后,有网友根据公开线索指出黄杨钿甜父亲杨伟曾为雅安市负责招投标的公务人员,黄杨钿甜还曾晒出深圳市超亿元的房产照片,其奢侈消费的来源引质疑。

舆论发酵后,5月14日,杨伟名下公司变更法人与经营信息,更引猜测。5月17日,雅安市纪委监委表示相关政府部门正在处理此事。

“仿品论”并未终结争议。事实上,公众关切也早已不再仅仅聚焦“耳环真假”。讨论持续数日,“廉洁”这一重大议题,始终拨动着公众的敏感神经。

耳环是真也好,“仿品”也罢,前公职人员杨伟都需要不回避、不曲笔、直接明晰地回应有关亲属经商、奢侈消费的质疑,这是其不可回避的责任。这并非仅仅关乎杨伟一家个人形象,而是与公职群体的社会评价直接挂钩。“蝇贪蚁腐”式微腐败,对社会民心的伤害不容低估。

值得关注的是,在讨论中,不少网友将雅安善款中对当地居民的安置费与230万的耳环关联对比,以煽情换声量,形成了具有较强非理性特征的集体情绪。

用悲情“绑架”严肃的贪腐议题,在事实尚未水落石出之前,并不可取。对于贪腐“零容忍”的心情固然相通,对于利用“权力余温”变现资源的操作固然不满,但对于一场全民捐款的灾难,轻易将其中的环节扣上“贪腐”的帽子,那动摇的不仅是对具体真相的探求能力,更是公共讨论赖以存续的理性根基。

同时,必须看到,“事实”同样是对黄杨钿甜及其家人的保护,毕竟公众并非纠缠于耳环价格或某一特定明星的奢侈行头,而是对法治框架下公共利益的追问。

耳环固然有真假,廉洁问题绝无“灰度”。公众有权利通过舆论监督厘清权力边界,只有“透明”才能真正让黑白“显色”。

(大众新闻记者 张瑞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