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肉和禽蛋以其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高性价比等优势,深受大众青睐,是城乡居民优质蛋白摄入的重要来源。作为全国畜牧业大省,山东省家禽存栏量、禽肉禽蛋产量稳步增长,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不仅托稳了百姓餐桌的“肉盘子”“蛋筐子”,更通过产业化发展带动了乡村振兴。
然而在亮眼的数据背后,“大而不强”正成为产业升级的掣肘。“2024年,山东商品肉鸡出栏约31亿,占全国18%,但种源‘卡脖子’、疫病风险高等问题仍是制约产业发展的痛点。”5月12日,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家禽研究所,省家禽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秦卓明向记者展示了一组数据。
这位深耕行业30余载的专家直言,当前山东家禽产业正处在“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关键转型期,突破种业瓶颈、构建疫病防控体系等已成为产业突围的核心课题。
种业突围:瞄准地方特色“土鸡”
“没有自主种源,产业再大也是空中楼阁。”5月13日,在山东省家畜种质创新与利用重点实验室,省家禽产业技术体系育种岗位专家李显耀说。
“目前,我们正开展优质绿壳蛋鸡新品系的选育。以琅琊鸡群体中产绿壳蛋的个体为选育素材,结合分子育种技术对绿壳基因(O)基因型进行选择,选育出优质绿壳蛋鸡新品系。”李显耀说,琅琊鸡是兼用型地方品种,具有体型紧凑,肉品质、蛋品质好,产蛋多,饲料报酬率高等优点,是难得的育种素材。
2023年,省家禽产业技术体系育种团队以琅琊鸡为育种素材,分别设计出高产蛋用型和优质肉用型的琅琊鸡新品系两套方案。其中优质肉用型琅琊鸡配套系已培育成功,即“东禽1号”。该品种70天左右可出栏,肉质鲜美醇厚,很受市场欢迎。
正在选育的优质绿壳蛋鸡新品系,公鸡为火红大公鸡,母鸡产绿壳蛋。
“正在选育的优质绿壳蛋鸡新品系,公鸡为‘火红大公鸡’,母鸡产绿壳蛋,核心群绿壳率100%以上。”李显耀介绍,绿壳蛋经济效益更高,产蛋量也得到了明显提高,另外,淘汰鸡价值显著高于普通商品蛋鸡,附加值显著提升。
正因为山东有很多像琅琊鸡这样独具特色的地方鸡品种,省家禽产业技术体系遗传育种岗位专家团队选择了选育地方特色鸡新品系(种)鸡的发展道路。“汶上芦花鸡产蛋量相对较高,琅琊鸡肉质细腻筋道,济宁百日鸡一百天左右就可以见蛋……山东地方鸡品种通常具有肉、蛋品质好,繁殖性能优,环境适应性强,耐粗饲的特点,具备很高的开发价值。”李显耀说。
因此,省家禽产业技术体系遗传育种岗位专家团队先后开展了鲁西斗鸡、济宁百日鸡、汶上芦花鸡、莱芜黑鸡、琅琊鸡等地方鸡种抗病抗逆、肉品质等优良性状的遗传机制挖掘,并重新发现资源“烟台䅟抗鸡”,对其进行了抢救性保护。
“育种的成功,不仅需要先进的制种模式,更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和选育。”李显耀介绍,由于遗传选育周期长、育种效率低、市场占有低等问题,一个地方特色新品系鸡的培育往往需要耗费十几年的时间。
李显耀介绍,一个地方特色新品系鸡的培育往往需要耗费十几年的时间。
为了自主种源的诞生,省家禽产业技术体系遗传育种岗位专家团队的成员忙起来时吃住都在实验室,累了就坐在鸡舍旁打盹,困了就喝杯浓茶提神,一干就是好几个月。“最忙的时候,一人一天要选四五千只鸡,从早上5点一直干到晚上11点。”李显耀说。
辛勤的付出换来了丰硕的成果,一代又一代的山东省家禽育种专家先后培育出“济南花鸡”“鲁禽1号、3号麻鸡配套系”“东禽1号”等新品种(系)。
秦卓明介绍,山东省农科院家禽所研究员逯岩、曹顶国等选育的“鲁禽1号、3号麻鸡配套系”是我国长江以北首个通过国家品种审定的新品种;逯岩研究员首创的“817”育种模式成为我国小型白羽肉鸡培育的典范,现已发展成为我国肉鸡生产的三大品种类型之一,年产值超过100亿元。
防控突围:给养殖场戴上“金钟罩”
“去年,我们养殖场突发鸭疫里默氏菌感染,如果不能及时治疗,损失很可能达上百万。幸亏通过预警系统提前锁定风险,从而有效避免了更大的经济损失。”胶东肉鸡一养殖户说。
养殖户提到的疫病预警系统,正是山东家禽体系的“杀手锏”。针对危害种鸡的重大疫病,秦卓明带领禽病创新团队创建了家禽重大疫病防控技术体系,实现了重要疫病的快速精准检测、合理免疫、科学净化和预警预报。
“自2019年以来,在胶东、鲁西等地区,部分规模化蛋鸡、肉种鸡场发生产蛋下降,孵化率降低、输卵管堵塞等问题,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秦卓明说,他们对此保持高度警觉,及时跟进、发现和鉴定了这种严重危害鸡的新病原—鸭疫里默氏菌。
秦卓明说,禽病创新团队及时跟进、发现和鉴定了鸭疫里默氏菌。
“目前,尚未能确定鸡源鸭疫里默氏菌的真正来源,鸡鸭混养、养殖不规范可能是一定的原因,再加上养殖户生物安全措施不到位,造成了肉鸡的感染。”秦卓明说,家禽产业体系的刘玉庆团队通过4年的连续跟踪,分离并复制出相应的疾病发生模型,揭示了发病机理,制定了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文章发表在国际著名刊物《Poultry science》。
“知道发病机理后,我们体系的专家于2024年1月对该病爆发作出了预警,提醒养殖户作好防护。尽管到10月该病在全国商品肉鸡中爆发,但因前期预防措施到位,没有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秦卓明说。
此外,省家禽产业技术体系还探索建立了疫病净化技术和标准。通过建立烟台市白羽肉鸡主要疫病净化示范区,初步建立了我国规定的鸡主要疫病净化示范区评估标准,对禽白血病、鸡白痢沙门菌、鸡毒支原体、滑液囊支原体等疫病,进行了净化,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鸡主要疫病区域净化模式。
“在疫病净化示范区禽白血病等种源性疾病检出率下降至0.5%以下,显著减少了家禽重大免疫抑制病在我国的流行。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秦卓明说。
营养突围:科技惠农,节本增效
“饲料成本每吨可降低30元,一个存栏10万只蛋鸡的养殖场每年可节约饲料成本10万元以上,经济效益十分显著。”5月13日,在济阳山东美事达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家禽产业体系营养与饲料岗位专家石天虹正指导公司负责人杨赵军家禽低磷饲料配制技术(以下简称低磷技术)。
石天虹指导养殖户家禽低磷饲料配制技术。
“磷是生物体内骨骼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鸡而言,磷的缺乏不仅会导致其无法站立,还会引起产蛋率减少,产软壳蛋,种蛋孵化率降低。”石天虹说,在传统养殖方式中,往往会往饲料中添加矿物磷来满足鸡对于磷的需求。
然而,中国磷矿资源稀缺性越来越凸显,价格维持高位,目前每吨平均价格已达3000元以上。石天虹和团队研制的低磷技术,将饲料原料玉米、豆粕、麸皮等本身含有的磷利用起来,减少矿物磷的使用,降低成本。
“饲料原料本身含有的磷有三分之二是不能被鸡利用的,我们将这种磷称为非有效磷。而植酸酶能够将非有效磷分解为有效磷,从而提高饲料中磷的利用效率。”石天虹说。
“仅仅知道植酸酶可以分解非有效磷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明确其用量,以及它对蛋鸡、肉鸡的具体影响。”石天虹介绍,实验过程中,需要确定植酸酶的最佳使用量,并设置对照组进行持续研究。
这是一项复杂且耗时的工程。由于鸡在生长前、中、后期对磷的需求量不同,蛋鸡和肉鸡的磷需要量也存在差异,还要综合考虑与钙、磷代谢相关的因素,实验量巨大。“经过七年多无数次实验,我们终于确定了理想的配比,成功研发出适用于蛋鸡和小型白羽肉鸡的低磷饲料配制技术。”
“相比于目前常规饲料配方,低磷饲料配制技术节约饲料矿物磷80%以上,粪磷排放降低80%左右。如今,该技术累计覆盖蛋鸡存养量1亿只,小型白羽肉鸡出栏量2亿只,提高养殖效益近2亿元。”石天虹说。
除了低磷饲料配制技术,石天虹还与团队成员研究出多元化饲粮条件下小型白羽肉鸡能量和蛋白质营养需要量。
“当前,肉鸡饲料的主要蛋白来源是豆粕,而豆粕的供应高度依赖进口,这给肉鸡生产的稳定性和成本控制带来了挑战。”石天虹说,“为此,我们研发了小型白羽肉鸡多元化非常规饲料配方,降低对豆粕的依赖性,从而提升肉鸡生产的安全性和经济效益。”
石天虹介绍,此配方饲料蛋白水平降低3%,每吨饲料成本降低200元以上,每只鸡节约饲料成本0.6元。如今,该技术累计覆盖小白鸡养殖量2亿只,累计节约饲料成本1.2亿元,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都极其显著。
其实不止育种、疫病防控、饲料营养这几个领域,山东省家禽产业技术体系与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国家蛋鸡产业技术体系等密切合作,在家禽的环境控制、产品加工、产业经济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为推动山东省家禽产业自立自强和畜牧业高科技发展等方面提供了重要支撑。
如今,山东省家禽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综合试验站所在区域涵盖了全省80%的地域,对接企业几乎涵盖了山东省内的大部分家禽企业以及国内知名企业,通过技术推广,支撑企业在提质增效、品牌创建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助推了山东省家禽产业发展质量的显著提升和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形成。
“山东省是一个家禽养殖大省,但不是家禽品牌强省。在家禽品种培育、禽肉深加工、智能化水平、家禽产品占有率、出口贸易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秦卓明说,“下一步,我们要在基因编辑育种、AI疫病诊断、禽类产品加工等领域加快突破。”
秦卓明透露,省家禽产业技术体系已联合相关公司开发家禽产业大数据平台,未来将实现“从种源到餐桌”全程溯源。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这场以科技为引擎的产业变革,正为齐鲁大地书写新的“禽”富故事。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李兆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