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银行同业 > 文章详情

银端漫步丨汉口路50号:中国银行(上海)文博馆

转自:上海银行同业 2025-05-17 17:23:30

中国银行(上海)文博馆

在上海市黄浦区,东起中山东一路,西至西藏中路的汉口路上,有一座110多岁的老建筑——汉口路50号的中国银行大楼,它是外滩一带建造最早的巨型建筑之一,在上海近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这座老建筑的建筑风格是什么样的?又经历了怎样的历史?

建筑本身:古典主义风格的百年建筑

汉口路50号建筑为砖混结构,1908年建成,1912年成为中国银行诞生地。大楼为古典主义风格,立面构图严谨,纵向三段式划分明确,造型轮廓整齐、庄重雄伟,装饰集中于入口和转角部位,具有明显的巴洛克特征。

大楼原为砖墙承重,木格栅木楼板。外墙体底层厚为六砖,上部厚为两砖,内承重墙厚为一砖到一砖半,楼内部分非承重分隔墙为钢丝网板条墙。大楼楼板均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楼梯为木装饰。

大楼屋面是木结构人字坡面红瓦和绿色铜皮穹顶塔楼,其中西南转角八角塔楼上部,是带有低矮鼓座的低矢穹顶;南主入口上部,是带有高耸塔楼的高矢穹顶。一高一矮,一胖一瘦,不同的形制,强烈的对比关系,成为外滩沿线建筑的独有标志。

建筑历史与文化

辛亥革命爆发后,1912年1月,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迅即批准大清银行商股联合会所请,将大清银行改为中国银行,作为新政府之中央银行。

1912年2月5日,中国银行在上海汉口路50号正式开业,由此开启了波澜壮阔的百年历史。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前,这里曾长期是中行上海分行的办公营业场所,总管理处也一度入驻办公。

抗战期间,中国银行总处移设香港、重庆,部分战区或沦陷区的分支机构成立“驻沪处”,迁往公共租界内的汉口路50号大楼,坚持办公。

2012年,汉口路50号大楼在中国银行百年诞辰之际实现了产权回归。经过中行的修缮维护和装修改造,古典优雅、刚柔并济的汉口路50号大楼得以重新焕发光彩,成为外滩建筑群中一道靓丽的风景。

汉口路50号大楼是中国银行的诞生地,在中行历史乃至中国金融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目前,这里已建成中国银行(上海)文博馆,待优化改造完成后,将对外部客户和共建单位开放,继续讲述百年中行与百年中国的不朽故事。

建筑修缮:照顾“面子”,翻新“里子”

历经百年风雨,这幢中西合璧的五层清水红砖木梁柱楼房木结构多已腐朽,仅靠小修小补,已无法延续建筑生命。

2015年,大楼进行了结构加固改造和内外复原修缮,以红砖外墙的安全性、真实性为保护前提,使大楼恢复稳固如初的历史风貌。

在修缮楼面屋顶时为确保建筑内部新老结构托换及修缮过程的安全,施工人员在楼顶四角安装全站仪,实时监测采集屋面变化数据。待新屋面封顶后,按照全站仪采集的空间坐标数据,重铺红瓦,还原烟囱、宝瓶栏杆、老虎窗等屋面构件。对穹顶铜板进行清洗褪色、修补缺损、做氧化做旧处理,使新旧铜板物理外观基本一致。

楼内的木质楼梯修复,涉及大楼内部梁柱楼板结构重建,三座全实木楼梯必须先拆除,再重装。技术人员以楼层为单位,整体拆卸楼梯构架。楼梯大立柱上的圆头花饰、雕花板、扶手及弯头,尽可能整体拆卸,并绘制各连接位置的节点尺寸详图。对楼梯每个部件进行二维码扫描跟踪管理,修复完成后,根据二维码编号的楼梯结构件,在现场按顺序进行榫卯接口复原安装。

2017年底,历时两年施工,面貌依旧、脱胎换骨且精工修缮的汉口路50号百年红砖楼完成修缮。

建筑打卡点

大楼底层墙面水洗石门楣、门框、窗框、墙拱、墙线、檐口线分布密集,是这幢老建筑的重要特征。南面正门上方的盾形花饰,由整块青田石雕琢而成。

修缮团队用玻璃钢材料翻模“中国银行”盾饰面板,像戏剧“面具”一样罩在原有盾饰表面。既保存了历史信息,又实现了建筑的脉络传承前后有序。

来源:上海发布、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

我们提供上海银行业的资讯,与TA共同成长。这里是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微信平台

欢迎赐稿:editor@shbanking.cn

扫码关注我们

获取更多银行资讯

长三角微信矩阵

江苏省银行业协会

浙江省银行业协会

安徽省银行业协会

宁波市银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