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气管造口状态合并重症肺炎的59岁男性患者,在静安区中心医院护理团队精准化气道护理下成功战胜病魔,顺利出院。该患者病情复杂,痰液黏稠如胶、反复高热,一度生命垂危,最终通过科学预警和个性化护理方案转危为安。该案例于近日荣获2025年度静安区“改善就医感受 提升患者体验”优秀护理项目个案护理类奖项。
痰堵气道,病情危急命悬一线
患者有高血压、脑梗和糖尿病病史,2年前手术后长期依赖气管造口呼吸。入院前20天,他突然高烧至38.5℃,咳不出的黄脓痰堵住气道,血氧骤降至85%,CT显示双肺严重感染并伴有肺不张,被紧急转入重症监护室。
“他的痰液像浆糊一样黏在气管里,连纤维支气管镜都能看到大量痰痂。”护理团队回忆,当时患者呼吸急促(33次/分)、血压低至80/50mmHg,随时可能因缺氧或感染性休克危及生命。
多学科团队定制精准护理方案
面对难题,医院迅速组建由护士长、呼吸治疗师和专科护士组成的护理团队,展开一场“气道保卫战”。
湿化升级:初期使用0.9%生理盐水持续滴注效果不佳,后调整为0.45%低渗盐水,配合高流量湿化仪(37℃恒温),痰液从“重度黏稠”逐渐变为“中度”,气道恢复通畅。
精准排痰:借助CT定位肺部感染区域,用记号笔在患者体表标出“重点排痰区”,通过体位引流(如垫高上身30°针对肺中叶)和振动排痰仪精准击碎痰栓,每日3次。
感染防控:护理人员在进行气道湿化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原则,洗手、戴口罩、使用一次性吸痰管和湿化装置、定期更換气管套管、湿化装置等,每日4次为患者口腔刷洗,阻断细菌下行感染。
治疗中,医护团队两次使用纤维支气管镜深入气道“大扫除”,吸出大量白色脓痰,并动态调整抗感染方案。一周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CT显示肺部炎症明显吸收,最终脱离高流量吸氧,改为普通氧疗。
据悉,重症肺炎合并气管切开的患者护理难度大,需兼顾湿化、排痰、防感染等多重目标。“这类患者的气道像沙漠一样干燥,我们必须跑在并发症前面。”静安区中心医院科护士长殷慧介绍,团队通过每小时监测痰液黏稠度、MEWS评分预警系统和24小时监护,及时捕捉到每一次细微变化。
出院时,张先生的生命体征已趋平稳,家属对护理团队连连致谢。这场“气道保卫战”的背后,是医护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与多学科协作的胜利。
殷慧表示,本例成功经验表明,精准化、循证化的护理方案能显著缩短治疗周期,提升患者生存质量,为提升护理服务水平提供了实践范例,为复杂性气道管理及多学科协作护理提供可复制经验。未来,团队将持续探索智能化、个性化护理策略,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持续提升患者就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