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大众新闻 > 文章详情

开屏见“好”|坚持飞行救助17年救起491人,他被誉为“北海神鹰”

转自:大众新闻 2025-05-17 08:04:46

《开屏见“好”》栏目,聚焦山东好人好事,让普通老百姓上封面、上开屏、上首屏,用最突出的位置推介“身边的榜样”,讲述精彩山东故事。

“干这个救人性命的行业真的很自豪。”

一提到飞行救助,马宏儒的眼里就闪烁着光芒。作为交通运输部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的飞行管理部部长、搜救教员机长,马宏儒已经在这个岗位上坚守了17年。5150小时的惊涛骇浪飞行,495起救助任务,他从死亡线上成功救起了491名遇险者,为491个家庭带去了希望,被群众亲切地称为最勇敢的“北海神鹰”。

1984年出生的马宏儒,从小就有一个飞行梦。大学毕业后,他经过层层选拔,顺利成为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的一员,从此投身到了救助飞行事业中。当海上出现险情时,直升机是最主要的救援方式。而马宏儒的主要职责是驾驶直升机,和其他队员迅速飞赴危急之地,救起遇险的渔民或船员。

他抱着“不当机长不成家”的决心,仅用三年半的时间就取得了中国内地、中国香港、澳大利亚的直升机驾驶员执照,完成了从搜救飞行学员到机长的华丽转身。每年,马宏儒的平均值班天数都在300天以上,最忙的时候甚至一整年都没有休息,无论酷暑严寒,他都坚守在一线。

2015年6月29日,大连西北67海里处的海域,一艘运砂船遭遇险情,5名船员生命垂危。马宏儒率领机组成员火速前往救援。然而,直升机起飞不久便遭遇了积雨云,前方视线受阻,继续前行可能遭遇雷电击中、发动机熄火等极端危险;若选择返航,那5名船员则可能生还无望。

在这进退两难的境地,马宏儒果断决定:“我们再飞十分钟,就十分钟,如果天气还不见好转,就立刻返航。”幸运的是,9分钟后,直升机冲出了雷雨层,飞行条件瞬间改善,遇险船只的位置也迅速被确定。短短不到10分钟,5名遇险船员全部被成功救起。而就在救援完成后不到15分钟,运砂船便倾覆了。正是马宏儒的坚持与努力,成功挽救了这5条宝贵的生命。

“我们与民航飞行不同,没有固定的起飞时间、固定的目的地,更没有‘固定’的好天气,越是恶劣天气越容易发生险情,要时刻准备着起飞救援。”马宏儒说,“而且,每次情况都不同,要随机应变。我们最擅长随机应变。”马宏儒自信地说。

2020年12月底,在烟台滨海广场附近海域,“达丰6”船锚链断裂、船体撞击海岸、船艏严重受损,船上8人危在旦夕。现场北风7-8级、阵风9-11级,浪高5米,并伴随着强降雪。

“这种天气状况是不具备安全飞行条件的,但我们的工作就是救人,我们不挑天气。”马宏儒说。

到了现场后,马宏儒发现船随时可能倾覆,倘若人掉到海里,可能会在船和海岸之间被夹死,救援任务十分紧急。“采用传统救援方式,一个个把人从船上吊到飞机上来,得需要1个小时左右。时间长、油量消耗大,危险性更高。不过,借助靠近海岸的优势,我们随机应变,立即采用一种非常规的吊运方法。被救者无需进入机舱,在人员被起吊后,我们立即使用高位引导绳将其牵引至岸上的安全区域。”马宏儒说。

这一举措显著提升了救援的效率,救援队仅用时12分钟就将8名被困船员转移至安全区域,成功化解危机。

像这样的救援案例,还有很多。自2014年担任搜救机长以来,马宏儒在年度救助总人数、单次救助人数、救助起数、值班天数、训练时间和任务时间等方面均位居救捞系统第一。作为飞行管理部部长和搜救教员机长,他深知人才培养和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他组织编写了10余册飞行技术标准、运行手册等,为健全我国海上应急救助保障体系,提升飞行安全运行管理水平做出积极贡献。

荣誉等身的马宏儒,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齐鲁最美职工”“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先进工作者”“交通运输部感动交通年度人物”“救捞功臣”等称号。然而,他却坦言,能够挽救生命、守护海上平安,就是他最大的骄傲和自豪。

马宏儒这份坚定的守护,也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刚入职时,马宏儒一心扑在飞行上,七八年都难得回一次家。但是父母一直支持他的救援工作。如今,马宏儒把家安在了烟台蓬莱,妻子和一儿一女成为他最坚强的后盾。“女儿喜欢‘汪汪队’,知道我也是做救援工作的,很骄傲。”马宏儒说。

(大众新闻记者 邢金钰 通讯员 翟培芝 崔力元 编辑 张春宇 设计 魏亦汝 统筹 张春宇 徐晨)

相关阅读:

开屏见“好”|“我是医生!”高铁乘客瘫倒在地,她挺身而出施针救人

开屏见“好”|每人2万元!三名新疆小伙跳湖勇救落水母女获表彰

开屏见“好”|烟台小伙为救同学缺考,他说:生命只有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