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大众新闻 > 文章详情

乡村振兴再加力 | “希望与《农村大众》情缘永续不断”

转自:大众新闻 2025-05-16 18:33:23

陈明新查看大棚西瓜的生长情况。

在济南市莱芜区高庄街道曹家庄村的山东明利特色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明利合作社)党建展室的展板上,一张2016年11月23日的《农村大众》头版复印件格外引人注目。当天的报纸整版报道了原理事长陈明利的先进事迹,上面还有省领导的批示——“建议农业系统在全省农民合作社学习陈明利同志事迹”。

这家以陈明利名字命名的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陈明利是合作社的第一任理事长。从17岁开始与土地打交道,30多年间,他从普通的庄稼汉成长为蔬菜种植的“土专家”。

多年来,《农村大众》一直关注合作社发展,陆续刊发了《抱团创业闯出新天地》《陈明利:能与蔬菜对话的农民》《合理分配让明利合作社生机勃勃》《抱团创出品牌农业》《明利合作社种菜有招管理有道》等典型报道,以及《农民合作社大有可为》等系列评论,详细讲述了陈明利在技术推广和合作社运营方面的经验。2013年1月,陈明利荣获由大众报业集团主办、农村大众报承办的首届山东十佳“三农”人物,并在同年获得全省劳动模范和“齐鲁乡村之星”等称号。

2016年10月17日,年仅50岁的陈明利因积劳成疾,不幸逝世。《农村大众》11月23日以“农民合作社的好当家——陈明利”为题,在头版整版报道了陈明利的事迹,并得到了省领导的关注和批示,掀起了全省农业系统向陈明利学习的热潮。2017年4月,山东省委宣传部追授他为齐鲁时代楷模。

一晃多年过去,如今的明利合作社发展如何?

在《农村大众》创刊75周年之际,记者再次来到合作社,聆听“掌舵人”、陈明利的弟弟陈明新讲述兄弟俩与《农村大众》的故事。

2016年,陈明新接过哥哥肩上的重担,踏着兄长的足迹继续前行。“哥哥是2013年的省劳模和首届‘齐鲁乡村之星’,我是2023年的省劳模和第七届‘齐鲁乡村之星’,2022年获评‘山东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在群山环绕的莲花山蔬菜基地,陈明新自豪地对记者说,如今,明利合作社距离陈明利提出的“建成全国一流知名农民合作社”的目标更近了。

谈起与《农村大众》的情缘,陈明新充满感激之情:“《农村大众》是党报,接地气、有温度。每次登上报纸,我们都倍感荣耀。合作社从名不见经传到享誉全国,离不开《农村大众》的支持和宣传。”

“在合作社成立前,我们就是从一篇关于配方施肥的科普文章中得到了启发,开始推广配方施肥技术,慢慢起步。通过土壤检测数据定制肥料配方,减少化肥滥用,提倡有机肥与微量元素结合,提高作物品质和产量。”陈明新回忆,明利合作社成立的初衷,是源于陈明利对种菜乱用化肥农药现象的痛心疾首。陈家兄弟当时都是《农村大众》的忠实读者,有问题就翻阅报纸寻找答案。

“合作社成立初期,《农村大众》对我们的经验进行了全面报道,这犹如一场及时雨,帮助合作社破土而出,茁壮成长。”陈明新激动地说。明利合作社是全省第一批合作社,采用统一采购农资、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品牌销售,从源头保证“菜篮子”安全。从2007年成立至今,合作社产品经国家、省级抽检,质量始终保持100%合格。同时,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周边农户加入,引入股权分配、风险共担等制度,带领大家共同致富。

和哥哥陈明利一样,陈明新也善于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作为一名高级农艺师,他经常受邀外出讲课、传授经验,也常与《农村大众》的编辑记者互动交流,成为朋友。“《农村大众》的记者不仅报道宣传明利蔬菜,还为我们提供思路,提供产销信息,进行牵线搭桥,还邀请我到外地交流经验。有一次,他们联系我去临沂的一个县讲课,当地电视台还专门进行了连续报道。”陈明新说。

陈明新特别提到:“《农村大众》的老师一直关注合作社的发展,一直鼓励我们‘好吃的才是好产品’。受这些鼓励,我们培育了西红柿新品种‘香妃玉’,经过5年努力终获成功。过程很艰辛,但没有辜负《农村大众》的期望。目前‘香妃玉’西红柿已批量上市,尽管每个售价高达10元,仍供不应求。”

近年来,《农村大众》持续关注合作社发展,连续刊发《为让百姓种菜超过打工收入,他们发展起高档细菜》《让农业有奔头,让务农更体面》《年年分红,社员成了职业农民》等报道,使“明利模式”在乡村振兴领域的示范效应日益凸显。这也更加激励着陈明新撸起袖子加油干,不断开创新局面。

如今,莲花山下已崛起了又一个核心示范区,种植基地面积由400亩扩展到1200余亩,年产蔬菜2400吨,带动周边60多个村3000多户农户参与优质蔬菜生产。2019年,明利合作社成为首批济南市菜篮子工程承担单位,每日供应蔬菜水果近2000公斤。目前,合作社注册了包括“国芹”“明新香妃玉”“嬴秦”等近20个商标,认证了1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高庄芹菜”,以及13个绿色食品。“高庄芹菜”“高庄韭菜”等多种蔬菜成功纳入国家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

合作社还大胆创新,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机农艺融合项目,建成无立柱式大棚,不仅抗风抗雪抗压,还适合机械深翻、耙平、起垄、移栽等作业。一个大棚可节省600小时人工、降低成本6000元以上,配套的遮阳系统、物理防控与绿色防控等设施一应俱全,成为设施农业宜机化改造的示范样板。

站在新建成的玻璃温室前,陈明新感慨:“合作社能走到今天,离不开媒体的关心和支持,希望与《农村大众》的情缘永续不断,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齐头并进,再创辉煌!”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周丹阳 通讯员 亓彤 段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