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大众新闻 > 文章详情

乡村振兴再加力 | 丁照华评《农村大众》:让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到田埂上

转自:大众新闻 2025-05-16 16:35:18

丁照华(左一)和团队成员讨论玉米材料。

5月10日,玉米南繁季刚宣告结束,从海南返回的丁照华马不停蹄地投入到玉米考种工作中。“就像学生需要考试一样,玉米考种即针对玉米材料的生育期及农艺性状进行考察。”丁照华说。

丁照华是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山东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去年这时,报道丁照华团队的《山东人的南繁故事》登上《农村大众》头版。

与《农村大众》结缘几十年,这位育种专家培育出的“鲁单”系列玉米良种,累计推广面积达3亿多亩。他说,《农村大众》像一座桥,让他的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到田埂上。

把实验室语言

翻译成农民能听懂的话

“科学家在田里‘写论文’,报纸帮我们把论文‘读’给农民听。”丁照华说,早在上学时,他便接触过《农村大众》。

丁照华的老家在临沂山区,小时获取知识的途径非常有限,每当看到《农村大众》,他总会感到格外亲切。“当时能送进村里的报纸,基本上就是《大众日报》和《农村大众》,所以有着特殊的感情。”

“上了大学,经常能在文化栏里看到张贴的报纸,每次路过,我都会驻足浏览。”丁照华回忆道,“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农村大众》一篇关于‘矮孟牛’小麦的报道。正是这些报道让我对育种产生浓厚兴趣,并最终走上这条路。”

1999年参加工作后,丁照华和《农村大众》的接触就更多了。“我们玉米研究所经常会邀请《农村大众》的记者来采访,形成了许多优秀的新闻报道。”丁照华表示,2009年玉米研究所成立30周年,报纸上系统地报道了玉米研究所历史上的创新成绩,并用通俗的语言讲述怎么选择好的玉米品种。

“科技工作者通过这种纸质媒介,将自己掌握的知识告诉给老百姓,我觉得非常有意义,也让我对《农村大众》致力于服务农民、打造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印象深刻。”丁照华说。

“就拿那篇《鲁单510荣获2021年度黄淮海区夏玉米冠军》的报道来说,记者全程跟着我们走进玉米地,观察我们的工作流程,记录我们在田间地头的每一个举动。”丁照华说,记者以独特的视角写出的报道,让“鲁单510”宣传效果极佳,农民纷纷来电咨询。“有人说育种家和农民之间隔着一道田埂。《农村大众》就是田埂上那条让双方握手的桥。”丁照华说。

报纸上的疑问

成了育种“指南针”

报纸不仅是沟通的桥梁,还指引了丁照华科研的方向。2012年,他已积累了十多年的工作经验,一直在思考如何实现对现有玉米品种的突破。“恰巧那时,报纸上刊登了一封读者来信,内容是玉米倒伏让粮农忧心忡忡,这封信给了我灵感。”丁照华说。

“‘7319’品种是我们玉米所的一个抗倒伏的宝贵资源,当时我就想把他和李登海先生研发的紧凑型玉米品种组合在一起,培育出既能高产、又能抗倒伏的品种。”丁照华说。

丁照华很快将想法付诸实践,但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当时是10月下旬,我们刚把玉米材料种下三个月左右,一场台风袭来,玉米苗全被淹没了。水退后,带来的泥沙又将玉米苗完全覆盖。我们将三十多亩地里的玉米苗逐一从土中立起,并用水冲洗干净。幸运的是,80%以上的玉米苗最终存活了下来。”

凭着不服输不放弃的精神,丁照华带领团队于2017年成功培育出“鲁单510”这一品种。在2021年,该品种经过逆境气候的考验,展现出了对黄淮海地区良好的适应性。

“鲁单510”具有高产稳产、广泛区域适应性和密度适应性、多抗和品质优良的特点。“去年,齐河的一个农户兴奋地向我反馈,他种的‘鲁单510’不仅质量好,产量还超过了我们测产的1800多斤。他说,因为玉米品质好,作为青贮玉米出售时,价格比周边种植户都要高。”丁照华说,每次听到这种反馈,他都会有一种幸福感。

《农村大众》创刊75周年之际,丁照华对报社送出了美好祝福。他说,《农村大众》是广大农民群众的报纸,也是我们广大农业工作者的报纸。希望她当好一个媒介,将农民真正关心的问题以及农业生产一线人员渴望了解的信息,及时、准确地报道出来。他相信,在农业强省建设的进程中,《农村大众》会肩负起应有的使命,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其实,我们和《农村大众》有个共同目标,那就是让土地更好地回馈农民,让土地和种子转化为中国农民实实在在的丰收。”丁照华说。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李兆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