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石闯
来源:《全媒体探索》2025年4月号
石闯,现任郑州报业集团正观新闻特稿中心主任。长年投身深度报道领域,代表作有《头号嫌疑人分得百万赃款,16年后成亿万富豪》《大凉山“悬崖村”的隐忍与重生》《重庆悲歌:无法抵达终点的22路公交车》等,20多篇作品荣获河南新闻奖等。受聘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郑州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兼职教授、客座教授、业界导师。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新闻是否也如此?我以为,唯“深”才弥足珍贵。新闻往“快”里走容易,往“深”里走难。很多人都会被“深”缠住、卡住、困住,但“深”才是好新闻的底气、魅力、生命。
2024年9月28日是个令我难忘的日子。这一天,筹划已久的“挑战与韧性:移动互联时代的深度报道研讨会”在郑州举行,学界业界专家一起见证《独家责任:一个新闻名专栏的20年》新书首发,共同探讨深度报道的新路径、新发展。作为《独家责任》栏目主理人,举办研讨会、出版新书都和我有关,了却了我的两大心愿。
创办于2004年9月的《独家责任》,以鲜明、独家的题材和视角,以严肃、温情的责任和使命,从纸端到指端,与时俱进、主动作为,成为郑州报业集团最长寿的新闻栏目。而我与这个栏目相伴了8年,经历了风雨、见证了变迁、得到了锻炼。
“突出地域特色,紧盯重大事件,坚持‘内容为王’,坚守专业主义。”这是我给《独家责任》的定位。让我感佩的是,作为新闻样式中的“重武器”,深度报道历来备受郑州报业集团重视,领导班子几经更迭,但支持力度不减。而让我引以为傲的是,《独家责任》20年间推出1500多期深度报道,其中由我采写和编发的达600多期,累计登上各大头部平台全国热搜热榜100多次,走出了一条地方媒体影响全国关注的特色之路。
顺应时代之变,筑牢一个理念
深度报道不仅是一种体裁,更是一种情怀。我以为,对理想的追求、对现实的追问,是所有从事深度报道的新闻人的底色。
在郑州晚报社,也活跃着一批热血青年。2004年秋,时任郑州晚报执行总编辑贡振国决定创办一个专门做深度报道的新栏目,并向全体员工征集栏目名,最终“独家责任”被采纳:“独家”指的是题材、角度,“责任”指的担当、使命,“‘独家责任’太好了”,总编辑一拍大腿,就这个了。
一股强大的感召力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专业化、规模化的深度报道之旅从这里开启。我也非常有幸,怀揣着对深度报道的向往,2016年10月由热线记者转岗为深度报道记者,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和兴趣。初入行时也没有明确规划,而是一点点摸索,有一期做一期、干一段是一段,谁也没想到会坚持这么久、影响这么大。
作为记者,我始终以为,做新闻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做深、做精才是自己的强项、强势所在。由我采写的深度报道大多是整版或跨版的规模,图文并茂、引人入胜。其后,在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中,一个新闻生产理念在我的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以高品质为核心,记录时代进程,守望公平正义,推动社会进步。”这是顺应时代之变、回应公众之需的必然要求。
2020年7月,作者(右一)在江西鄱阳湖采访遭遇洪灾的群众。
直面社会热点,强化一个抓手
热点是一面镜子,是感知世界的窗口,可以映照层出不穷的社会矛盾和问题。面对这些社会热点,深度报道不能回避,更需要以客观、理性、深入、全面的态度去看待,才能从中汲取对社会有价值的信息。
2004年10月,湖北黄石爆出河南一家面粉公司生产的“豫花”牌面粉增白剂超标14倍的消息引起轩然大波,一度迫使工商部门全面清查所谓的“有毒面粉”,“豫花”牌面粉陷入停摆困境。真相到底如何?郑州晚报记者经过深入调查发现,“豫花”牌面粉增白剂超标14倍之说,竟是一家媒体搞错了国家标准所致。《独家责任》随即刊发以《质检报告铁证“豫花”清白》《谁为“豫花”飞来横祸埋单》《河南产品为何频频蒙冤》为题的3个整版的独家调查,揭示了事情真相,扭转了舆论风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这一战使《独家责任》在全国舆论场打响了品牌。此后,直面社会热点、回应公众关切,成为《独家责任》的重要抓手。在我运营和主持《独家责任》的8年多时间里,社会热点一直是深度报道的“重头戏”。我们相继刊发了《重庆悲歌:无法抵达终点的22路公交车》《千里之外的“夺命符”》《被流量“围猎”的拉面哥:爆红之下的戏剧人生》《年轻女人的乳腺癌之劫:双乳切除后,男友从不敢直视》《姚策的未了心愿:错换人生28年后,谜团仍未解开》《催收与反催收的网贷江湖:有人卖身还钱,有人妻离子散》《坍塌在地震里的幸福村,迈出第一步》《山洪驶过门头沟》等众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深度报道。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社会热点就像投向水面的石子,时常激起千层涟漪,牵动着公众的心。对社会热点,我们追求的是不缺位、不搪塞、不失语。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张淑华这样评价《独家责任》:“在忠实记录当下‘事态’的同时,栏目内容更凸现‘今天’对‘明天’的意义。将一个地方的‘点’、一个时段的‘点’连接起来,就会显现全貌。也正是从这一点出发,它担负了记录历史的神圣职责,也是改变社会观念、推动社会进步的有力推手。”
建构故事思维,倡导一种新风
“我有酒,你有故事吗?”这句网络流行语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深度报道的传播特征——有意义的事情、有意思的表达。
南方都市报首席研究员、《南方周末》前高级记者南香红认为:“特稿是一种用故事来展现新闻的文体,它在硬新闻和软新闻的分类中属于软新闻。除了交代新闻的五个W,特稿还需要追寻文字的美,呈现复杂的真。”对此,我深以为然。南香红所说的“特稿”也可以理解为深度报道,即深度报道是一种用故事来展现新闻的文体。而事实的真、立场的善和表达的美,既是好故事的底色,更是深度报道的内核。
与生硬的、单调的、枯燥的常规报道不同,做深度报道不能走老路、旧路,而要倡导一种新风,建构故事思维,强化受众意识,摒弃传统的说教味、宣传腔、八股文,接地气、带露珠、说人话,用引人入胜的故事吸引人、打动人、感染人。
讲故事远远胜于讲道理,因为抽象的概念容易被遗忘,生动的细节才能够被记住。深度内容的故事化表达是《独家责任》栏目的鲜明特征,也迎合了受众期待,赢得了多方好评。一名读者这样说:“看你们的报道,就像吃了一条大鲤鱼,肉质鲜嫩,回味无穷。”
除了故事思维、受众意识,我认为,做好深度报道还要注重处理好两对关系。
一是宏观与微观的关系。深度报道要从老百姓生活切入,用细小而鲜活的案例及细节来反映社会变迁,以小见大、以柔克刚,避免宏大叙事让新闻报道和受众的切身感受之间出现温差、落差甚至反差。
二是专业化和大众化的关系。深度报道要转换话语体系,把专业话语、理论话语转化为大众话语、通俗话语,善用老百姓耳熟能详、喜闻乐见的平实语言,深入浅出,方能好看耐读、入脑入心。
健全传播体系,应对一种挑战
媒体的第一职能是传播信息、沟通社会,传播力在新闻舆论“四力”中是基础,是“硬指标”“硬实力”。没有传播力,新闻就谈不上引导力、影响力。在我运营和主持《独家责任》的8年多时间里,我们十分看重传播力的建设。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传统媒体最直接的冲击就是对传播力的冲击。
郑州报业集团党委书记、郑州日报社社长卢士海认为,目前做好深度报道,面临着三重挑战:
首先,报道影响力下降。当前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前所未有,用户习惯于快速浏览简短的标题、摘要和视频,对于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阅读的深度报道缺乏注意力,关注度下降。
其次,报道传播力受限。平台算法推荐机制根据用户的兴趣和行为习惯推送新鲜好玩的内容,而深度报道所涉及的广泛社会议题和多元视角,相较而言更难精准地触达目标受众。
再次,媒体投入在减少。移动互联网带来了媒体格局的深刻变革,传统媒体收入受到影响,近年来对于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的深度报道投入有所减少,报道数量和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面对这些挑战和困境,我和团队成员们主动适应和调整,探索出“先端后报”“先快后深”的新模式。
2020年9月,正观新闻客户端正式上线后,除了强化视频、直播、评论、国际、互动等之外,还将更多目光投向了深度报道。立足郑州报业集团坚持了十余年的《独家责任》的人才、经验、品牌优势,正观新闻设置“独家”频道,突出差异化竞争,重塑传播新生态。
郑州晚报社和正观新闻“报端融合”后,我们的深度报道除了在自主平台首发,还进一步健全全媒体传播体系,及时在微博、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腾讯新闻、百度、搜狐新闻、喜马拉雅等第三方平台上拓展影响力,构建了“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全新模式,形成了聚合传播效应。
推进绩效改革,完善一个评价
绩效考评是“指挥棒”,也是“风向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移动互联网浪潮下,深度报道正经历着一场重大而深远的变革,原先以纸媒为重点的考核方式已经不合时宜。优化考评机制,建立一套以岗位职责和岗位价值为导向的规范化、精细化的绩效考核机制,符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规律特点,从深层次激发采编人员的使命感、归属感、荣誉感,显得比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和关键。
早在2004年,郑州晚报社便开始进行绩效考评改革,较早地建立了以能力、质量、结果、贡献为导向的考核体系,将薪酬和绩效挂钩,奖优罚劣、奖勤罚懒,杜绝“吃大锅饭”。到了2020年,经编委会授权,我对深度报道的绩效考评细则进行了修改、完善,目的是考出实绩、考出干劲,真正让优秀者优先、吃苦者吃香。
我们打破原先单一的“采访—编辑—审发”模式,重构“策划—采访—编辑—审发—反馈”生产流程,将数据反馈纳入考评机制,即增加自有客户端及第三方平台的浏览量,包括各类热搜热榜,作为重要的考评依据,采用“基础分+质量分+流量分”的考核办法,从而摆脱“谁写谁看、写谁谁看”的怪圈,鼓励出好稿、出精品、出爆款。
在日常策划、编审之余,对于一期期以文字为主、图片视频为辅的深度报道,受众是否关注、点赞、评论、转发,我每天、每周、每月都会汇总、分析、评价,以传播效果倒逼源头生产,加强用户互动,创新表达方式,营造“数据驱动型文化”,推动团队的新闻品质不断提升。
此外,正观新闻还专门设立月度“正观之星”和总编辑奖,每月、每年对优秀的深度报道进行评优评先。奖项经部门报送后,由总编辑审定,并在采编大厅显著位置公布。此举对获奖者是很大的认可和激励,也大大提高了深度报道采编一线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锻造精品力作,造就一批人才
干事创业,关键在人。而选人是基础,育人是关键。人才是决定媒体生存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对深度报道来说亦是如此。
我始终认为,一个人是做事情,一群人才是做事业。20年来,我们集聚了一群有理想、有志气、有追求的新闻人,专业拔尖、作风严谨、善打硬仗,把对新闻事业的炽热情怀化为一期期有锐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深度报道,凝聚起了一股股有勇气、有担当、有创新的力量,探索出了一种地方传媒影响全国关注的独特的深度报道模式。《独家责任》及其刊发的报道荣获中国新闻奖、河南新闻奖、中国地市报新闻奖等近百个奖项。
2025年2月,作者在河南林州进行新闻业务交流。
8年来的深度报道经历重塑了我的职业生涯。我也受邀走进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多所高校作讲座,并在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开设了“深度报道的探索与实践”课程,试图影响更多的年轻学子认识、热爱深度报道。我深知,深度报道就是一群有理想的人做了一些有追求的事,视野更加开阔,人脉更加丰富,思维更加活跃,初心更加笃定。
2024年9月,在《独家责任》创办20周年之际,由我策划的《独家责任:一个新闻名专栏的20年》一书由新华出版社正式出版。同时,经积极谋划,我们与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联合主办了“挑战与韧性:移动互联时代的深度报道研讨会”。这两件事对我来说,均来之不易,倍感振奋。
正如业界和学界在研讨会上所达成的共识:“挑战就在眼前,如泰山压顶,但我们必须扛起来;挑战就在当下,如千沟万壑,但我们必须跨过去。”对于深度报道来说,我们更需要一些韧性,也必须拥有一些韧性,“这韧性,是因为公众永远需要真相;这韧性,是因为确实需要创新方式;这韧性,是因为传媒一直肩负的责任”。
我也相信,在乱云飞渡的时代,深度报道的专业性、公信力及稀缺价值依然是主流媒体立足的重要根基,深度报道依然是新闻内容市场上不可替代的力量。
本文刊于《全媒体探索》2025年4月号,作者为石闯,原标题为《以匠心守初心,探索深度报道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