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青岛嘉峪关学校成功举办“达标课堂示范校”暨市、区两级海洋教育学科基地校展示观摩交流活动。本次活动通过经验分享、课例展示、学生素养展演等环节,全面呈现学校在海洋特色育人、跨学科融合及课堂改革方面的创新成果。青岛大学物理科学学院党委书记郝伟,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张晓燕,青岛大学物理科学学院党支部书记,青岛嘉峪关学校科学副校长杜彦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办公室副主任徐军,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小学语文教研员崔志钢、青岛市市南区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刁丽霞、副主任董坤凌,市南区海洋学科教研员王山,青岛枣山小学校长刘岩林以及集团校领导教师代表,家长代表等200余人参与活动,共同探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育创新路径。
"轴心融合"----构建达标课堂新样态
青岛嘉峪关学校多年来围绕“轴心融合”模型,深耕探索以“学为中心,发展核心素养”的轴心融合育人方式。活动伊始,刘群校长作《“轴心融合”视域下,学习方式变革的探索与实践研究》主题报告,梳理总结了学校在单元统整、学科融合、项目赋能、海洋科创等方面所做的探索,实现了大单元、任务群、项目式、主题性、个性化等实践性要素的融合,形成了独具嘉峪关特色的“轴心融合”达标课堂模式。
高玲、孙毅、黄贺三位教师作为代表,分别呈现了数学、体育及海洋学科的教学案例,深入探讨了单元整合教学、任务导向教学、项目化学习等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在此次教学展示活动中,嘉峪关学校的40个教学班级全面开放,涉及13个学科共计160个课例,生动地展示学习在“达标课堂”建设方面的深入实践成果与研究深度。
"轴心融合"----点亮海洋育人新路径
作为青岛市、市南区两级海洋教育学科基地校,学校以海洋教育为切入点,践行“轴心融合”理念。王冬宇副校长回望了三年来,学校内修深耕,外联拓创,精心构建了 “三域二品一轴心” 的海洋特色科创人才培养自循环系统,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素养为轴心,依托海洋馆、海洋院所、海洋牧场生态教室三大育人平台,丰富STEM+海洋三级课程群;提升"海洋博士团"及"童行途中"两大品牌效应,融合施教,为学生潜能发展提供无限可能。
在课例展示环节,黄贺老师的项目式学习《设计鱼骨画展示墙》,以真实任务驱动学习,围绕校本特色的鱼骨画制作为主题,设计了收集鱼骨、处理鱼骨、设计展墙、实施展墙的学习任务链,既有实验探究论证的科学精神,又有海报设计的艺术品味,并能在课上借助AI工具,加速灵感实现,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厚植亲近海洋情感,培养海洋环保意识。
随后,学校项目工作坊团队成员结合“童行途中”项目式学习,从主题选择、资源利用、多维实践等角度和大家进行了《海洋教育跨学科融学科研讨》主题论坛,得到与会领导的一致好评。
“轴心融合”---汇聚资源新优势
活动中,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联合成立的"海洋特色教联体"正式揭牌。学校将依次为契机,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构建海洋特色人才培养的创新生态。
“轴心融合”---彰显核心素养新注脚
"童行途中"突破传统教育边界,让核心素养落地有声。“这一研学实践活动已经成为了嘉峪关学校学生素养展示的特色品牌。会场上,二年级8班的孩子们带来的《哪吒探贝记》呈现了前期“贝类”研学成果,现场进行了贝壳艺术品的制作展示;四年级1班《探秘海藻的奥秘》则是围绕“海洋藻类”展开研究,生动呈现"童行途中"研学成果,展现嘉童跨学科探究能力。
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真正实现了"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这份行走中的成长,正是嘉峪关学校"全人教育"最美的注脚。
专家点评:寄望创新再启航
市南区教研员王山总结了学校三年的海洋教育经验,用三个“一”概括了嘉峪关模式:一张全面育人网、一套海洋特色课和一群勇于研究和重塑的人。她认为嘉峪关学校是海洋教育的典范,其实践证明了海洋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性,并展示了区域海洋教育的特色。她期待在嘉峪关学校的带动下,更多学校能在海洋教育领域取得成果,实现共同发展。
崔志钢主任认为嘉峪关学校作为“达标课堂示范校”,展示了区域教育领导力。学校基于“达标课堂”,融入海洋特色,形成了“学科融合—实践探究—素养内生”的教育模式,突出了教师发展、资源整合和学生素养提升的优势。学校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经验,并期待其继续以“追求卓越”的精神,为教育强国贡献“青岛智慧”。
未来,青岛嘉峪关学校将继续深化"轴心融合"的学习方式变革,每个孩子都成为“探索者”,成为“做中学、创中学”的最美诠释,并伴随他们迈向更加可期的未来!
半岛全媒体记者 郝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