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将废弃塑料瓶转化为‘仿生细胞灯饰’,既需掌握拼接、焊接等劳动技能,又运用到了色彩构成、形态美学原理;在‘旧家具记忆重构’项目中,他们还尝试将废弃木椅改造成了‘可阅读的街道家具’。”上海市控江中学教师王独伊以解决社区真实问题为核心创设劳动情境,6年间,开发了“社区文创”“废弃物再生设计”等课程。
在第三届上海市学生劳动教育基地教育教学技能展示活动上,王独伊分享了学校以“真实场景驱动、跨学科整合、低成本实践”的创意劳动育人模式。
如何开设依托真实生活场景的劳动课程?
日前,长三角三省一市60名劳动教育基地教师和校外实践教育场所、基地从业人员齐聚上海市金山区青少年实践活动中心,对“劳动教育课程的展开”进行了分享和探讨。
本次活动作为长三角劳动教育协同发展的实践交流平台,以“厚德精技,促基地发展”为主题,设置了劳动课说课、教学技能展示、交流总结三大环节,首次将参赛人员分为教育系统和校外实践教育场所、基地两组进行实践展示,构建了校内外协同劳动教育研修“学习社群”共同体,助力劳动教师和各行业从业人员的能力提升。
来自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始丰小学的教师陈娇娜通过“一颗果子落下来——无患子‘创变记’”课程,让学生在识果、探果、创果和育果中感悟“平凡果实,非凡价值”,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主动探索的意识。
她介绍:“校园中的无患子果实落下时,孩子们问我‘这是什么’‘能玩吗’‘能做什么’,于是,我将这一系列问题演化成一场跨越4个阶段、18课时、融合多门学科的劳动项目。我认为,最好的劳动教育,就是让孩子的手脏过、心热过、眼亮过。”
活动现场,笔墨宫坊的非遗传承人陆斌宏分享了如何用AI辅助学生设计别具特色的墨锭图案,为传统技艺的创新与传承提供新的途径,“非遗技艺要让学生在体验后,对此产生兴趣,逐渐转为热爱,这对非遗技艺的传承和发展至关重要。”
“利用激光打印机进行教学,可以突破场地限制,实现虚实结合的教学体验。同时,设计‘AI运用+学生实践’双线任务,可以使得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渗透精益求精、合作共赢的劳动价值观。”上海市浦东新区实习学校教师傅志军通过“情境创设-协作探究-实践创造-反思升华”四步教学法,让学生从文化溯源、技能实操到精神体悟层层深入学习。
据悉,今年的活动更强化实践导向,将评价重点延伸至作品设计理念及其育人价值维度,要求教师的教学环节设计清晰、合理、流畅,符合学生的劳动基础和认知规律;要求劳动实践积极落实立德树人,充分体现劳动育人的内涵与价值导向。
“面对《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的实践育人新要求,上海正着力破解劳动教育专业化师资短缺难题。”上海市政府重大行政决策咨询专家、大思政教育专家委员会主任、本届展示活动评委高德毅表示,希望通过长三角区域协同机制,重点提升学生劳动教育基地教师和校外实践教育从业人员的教育教学基本功,增强劳动教育专业素养和育德能力,为新时代劳动教育实施提供优质教学力量。
经过一天的激烈角逐,共评出教育系统组一等奖5名、二等奖11名、三等奖19名;校外实践教育场所、基地组一等奖3名、二等奖8名、三等奖13名。
本次活动由上海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联席会议办公室主办,金山区教育局承办,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市教委副主任顾红亮亲临现场指导。
获奖名单
文字整理:王佳依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编辑:王佳依
校对:曹铒
责任编辑:吴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