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大众新闻 > 文章详情

年轻干部下基层“水土不服”?邹城有办法

转自:大众新闻 2025-05-13 18:04:16

“刚到村里时,大伙儿都说我‘不接地气’,那种挫败感至今难忘。”回忆起去年到村工作时的情景,邹城市北宿镇选调生张辰烨感慨万千。出了校门就到机关门,面对基层治理、民生保障等“千线穿一针”的复杂工作,书本知识“失了灵”,有时“自己磨破嘴皮子,不如支书一嗓子”。

“学历与阅历断层、机关思维与农村基层脱节,陷入‘水土不服’困境,这也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着力解决的问题。”邹城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徐西磊介绍说,为帮助年轻干部快速融入基层、成长成才,该市精准施策,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组合拳”。

精准识别年轻干部,是其中关键一招。当地创新开展年轻干部胜任力评估,引入成长模型、心理测试等现代化手段,结合“干部实绩云平台”“干部类型特点测评”等数字系统,对年轻干部的特质与潜能进行深度分析,发现识别了一批热爱基层、适应基层、愿意扎根基层的年轻生力军。同时,为每位年轻干部建立专属成长档案,依据个人特点和培养方向,量身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去年以来,选派60名年轻干部到项目建设指挥部、发达地区同类乡镇进行“蹲苗培养”,让干部在急难险重任务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

“导师帮带”机制帮出真本领,带出战斗力。张辰烨的导师是镇里的组织委员,两人一起深入田间地头、走村串户,在实践中学习与群众沟通的技巧,在复杂矛盾中抽丝剥茧、寻找解决的突破口。“我们建立年轻干部导师库,赋予导师业务指导、疑难解惑、批评教育、谈心谈话、定期评价5项任务,帮带内容从事务性工作向矛盾调解、群众动员等核心能力培养转变。”邹城市北宿镇党委书记郑龙弟说,导师们不仅倾囊相授工作方法,更以身作则传承优良作风,助力年轻干部跨越从理论到实践的“最后一公里”。

在激励保障层面,邹城出台《激励干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措施》,优化镇街工作人员奖励性绩效分配制度,建立首创性工作“容错备案”机制,为年轻干部干事创业打消顾虑、撑腰鼓劲。“现在干工作有盼头、也有包容空间,大家的干劲更足了!”历经淬炼的张辰烨,如今已经成长为北宿镇吴官庄村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可以独当一面处理村级日常事务。

“邹城市将思想淬炼、能力提升、制度保障有机融合,精准开方破解‘水土不服’,激励广大年轻干部在农村基层书写奋斗华章,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邹城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新安表示。

(大众新闻记者 王浩奇 通讯员 谢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