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蓝海洋的深处,藏着“蓝色粮仓”的丰沃,等待科技与资本之手,开启一扇价值之门。5月8日,由中国海洋大学、青岛海洋食品营养与健康创新研究院、逢时(青岛)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的“海洋功能食品创新联合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标志着山东“蓝色粮仓”建设再进一步。
“消费者需要‘吃得明白’,科研需要‘落地验证’,产业需要‘精准对接市场需求’,三方合作正是破题的关键。”逢时(青岛)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逢时科技”)研发总监周芳表示,该研究中心通过“企业出题—联合解题—场景验证”的闭环机制,让海洋科技真正服务于国民健康需求。
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据悉,“海洋功能食品创新联合研究中心”立足国家海洋战略需求,以南极磷虾等海洋生物资源高值化开发为核心,聚焦功能脂质、活性肽等生物活性物质挖掘与高值化产品开发,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构建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坚—产业落地”的全链条创新生态,推动我国海洋生物大健康产业从“实验室研究”迈向“市场级创新”。
去年12月,山东省科技厅联合12个省直部门发布《山东省海洋产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25—2027年)》,明确提出实施海洋资源高值化利用创新行动,开发海洋生物酶制剂、医用功能材料、功能性食品、生物农药、海藻肥料、海洋糖类、海洋活性蛋白、海藻水凝胶等高附加值海洋产品。
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是国内南极磷虾开发的科研先锋,该学院依托20余个国家、省部级平台及校企校地联合研发中心,构建起覆盖捕捞、加工到产品的全链条专利体系,可以为全生命周期海洋功能营养解决方案提供研究支撑。
青岛海洋食品营养与健康创新研究院,建有集功能实验室、中试车间、企业联合创新空间为一体的一万余平方米的科创基地,先后获批山东省技术创新中心、山东省协同创新中心等多个创新平台。重点开展合成生物学应用、海洋生物资源高值化利用、智能装备开发及产业化应用,孵化引进9家科技企业,打通技术产业化快速通道。
逢时科技是全球南极磷虾油行业龙头,打造了世界先进的磷虾油透明工厂,先后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特种食品研究院、青岛大学等高校及科研机构组建科技创新共同体,推动南极磷虾产业从实验室到消费端产品的“价值贯通”。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薛长湖表示:“南极磷虾是一个天然的蛋白质仓库,生物量达10亿吨。含有8种人类必需的氨基酸(营养评分高于大豆、牛肉),以及多不饱和脂肪酸和磷脂等功效成分,综合利用开发价值巨大。”
三方“牵手”逐浪“深蓝”,捕捉高附加值海洋产品开发的机遇。据悉,该研究中心聚焦南极磷虾等海洋资源高值化开发,将围绕五大方向联合攻坚——开发靶向心脑血管、护肝等功能的磷虾油精准营养产品;挖掘贻贝、扇贝等新型海洋磷脂原料,开发抗炎、益智功能食品;研发活性导向磷虾肽制备技术,实现蛋白高值化利用;拓展南极磷虾即食食品开发等。
价值向深拓展
作为研究中心的共建方之一,逢时科技深耕南极磷虾油这一细分赛道,年产4万亿粒高品质磷虾油胶囊,其在南极磷虾的综合利用、其他海洋活性成分的资源利用和挖掘方面有长期规划。
薛长湖说:“中国海洋大学、青岛海洋食品营养与健康创新研究院将通过与逢时科技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前沿成果在逢时科技落地转化,赋能海洋经济持续发展。”三方“牵手”,逢时科技将拓展南极磷虾功能食品更多应用形式,从过去以磷虾油应用为主,深入到对磷虾蛋白、磷虾油活性脂质的价值挖掘。
“我们希望以南极磷虾为起点,围绕海洋生物资源的高值利用,最终打造出一个‘大生态’。通过与科研院所、高校协同共创,完成产业转化,最终实现1+1>2的目标。”周芳表示,逢时科技将借助研究中心,将产品开发范围从磷虾拓展至贻贝、扇贝等海洋生物资源身上。
根据《山东省“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部署,山东加快海洋功能食品、化妆品等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打造国内外知名的硫酸软骨素、胶原蛋白肽、海参肽等规模化生产基地,推动海洋生物农用制品、海洋生物酶制剂等优势产品提质升级,支持海洋中药资源综合利用。
正是依托丰富的海洋资源和政策支持,山东已培育了一批以海洋功能食品研发、生产为核心的龙头企业,如,山东好当家海洋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如“好当家”牌海参胶囊,山东东方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胶原蛋白肽应用于美容与健康领域,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开发“明月海藻”牌天然营养补充剂,等等。
助力“蓝色粮仓”战略落地,海洋功能食品创新联合研究中心有望成为海洋功能食品领域的创新引擎和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平台,给消费者带来海洋健康食品的新体验。
(大众新闻·经济导报记者 初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