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大众新闻 > 文章详情

观澜亭|百万粉网红造谣“自杀”,莫拿生命博流量

转自:大众新闻 2025-05-13 16:07:12

近日,百万粉丝网红“是小念噢”自导自演的“自杀勒索”闹剧,以警方跨省追查、当事人被立案调查告终。网红故意编造“自杀离世”虚假信息发布至网络,并冒充亲友在评论区自导自演跟评,捏造了一场荒诞的流量游戏,网红经济再次遭遇信任崩塌。这不禁让人发问:当数字时代下,集体共情被虚假叙事轻易撬动,究竟是谁在制造“狼来了”的剧本?又是什么让公众一次次沦为情感消费的“工具人”?

为了博取流量,网红经济自有它的“情感剥削”逻辑。比如18岁的“是小念噢”(该博主孙某)以“被造谣勒索逼死”的悲情叙事收割流量,本质正是网红经济中“情感剥削”模式的极端体现。在算法主导的流量分配机制下,极端情绪往往能获得更高曝光,成为部分网红博取关注的捷径。孙某虚构的“130万勒索”与“造谣致死”情节,精准切中公众对网络暴力的痛感,将社会正义诉求异化为流量密码。这种将公共议题私有化、将集体共情工具化的行为,暴露了部分内容创作者对“情绪、炒作、套路”的病态依赖——他们不再生产有价值的内容,而是制造情绪泡沫。

更值得警惕的是,当造假成本远低于内容创新收益,当“狼来了”的谎言能成功博取流量,更多创作者或将效仿,最终导致网络空间沦为“情感诈骗”的温床。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社交平台的“即时反馈”模式正在影响公众的认知。比如点赞、转发、热搜等,在某些冲突事件中形成了“谁热度高谁有理”,将复杂社会议题简化为情绪站队。这次“是小念噢”事件中,“被逼自杀”的标签迅速触发网友的道德激情,这种“即时正义”的追求,实则是理性让位于情绪冲动的表现。当社会习惯于用“热搜断案”替代系统思考,真实的受害者反而可能因舆论场的“共情疲劳”失去发声机会。

再从事件当事人来看,18岁的孙某与其自导自演“自杀”的行为形成刺眼对比,反映出年轻的网红在虚拟与现实中出现了价值观的迷失。对于成长于社交媒体的年轻群体而言,线上人设不仅是谋生工具,更成为构建自我认同的核心载体。当流量焦虑压倒现实伦理,部分青少年可能陷入为维持人设热度,不惜编造虚假信息,甚至将自我变为悲情主角。

不要让“真实性”让位于“戏剧性”,更别让“社会责任”让位于“数据增长”。“是小念噢”事件因过分炒作触及法律被严肃处理,而更多网红为博流量编织的谎言,还在道德和法律的边缘“擦边”,或许网友在发声前多问一句“证据何在?”唯有如此,才能避免社会善意沦为流量游戏的燃料,让网络空间重归理性与真诚。

(大众新闻记者 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