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系列以语文课文为蓝本的二次创作视频在各大社交平台走红。从《孔乙己》的现代职场改编,到《背影》的温情微短剧,这些作品以新颖的视频形式重新诠释经典文本,让许多观众在熟悉的故事里看到了自己的人生。
在短视频高度同质化的今天,“课文翻拍”另辟蹊径,以一条全新的赛道,赢得了现象级传播,其走红背后既有文化心理的共鸣,也有创作方式的革新。
语文课本承载着几代人的集体记忆。当穿着长衫站着喝酒的“孔乙己”、故乡里的“闰土”被重新演绎,瞬间激活了我们尘封已久的青春印记,或许,我们早已忘记课本里的标准答案,但这些课本故事却在瞬间连接了我们的情感。
课文二次创作的核心在于“旧文新解”,这些改编不局限于青春视角,还被赋予了更厚重的人生况味。《孔乙己》被改编成“小镇青年遭遇的求职困境”,《范进中举》被改编成一名青年的追梦之路,《少年闰土》演绎成同学聚会中的人情世故,《背影》的改编中,叛逆少女对父亲的嫌弃,最终被火车站台上的主动合照击碎,让朱自清笔下那个“买橘子的笨拙背影”,化作父女和解的注脚。在《匆匆》的改编中,从小失去双亲的女孩与一位卧床老人彼此陪伴、相互安慰,老人去世后,女孩带着老人的照片,去了老人一生未曾踏足的西湖,替她完成未尽的心愿,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尽管时间无法停驻,人与人之间的羁绊不会消失。
这些课文翻拍通过现代化的表达,让我们在熟悉的叙事中,找到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鸣。“初读不知书中意,再读已是书中人”,步入社会多年之后,蓦然回首,才发现当年的语文课并没有随着考试结束而消散,而是以另一种方式,融入了我们人生的某个瞬间。只是少年时我们读课文,关注的是修辞手法和中心思想;长大后再看改编,看到的却是人生。正如初读《背影》时,我们看到的只是“父亲”穿越铁轨买橘的笨拙背影,而今观看翻拍,我们已为人父母,深刻体会到父爱的厚重,弹幕中也满是“破防”与“泪目”的感慨。
语文课文的翻拍热潮,揭示了经典文本跨越时空的生命力。对很多读者而言,这些走出课堂的作品,既是青春的返场,也最终成了生活的注脚。当我们在屏幕前为《故乡》里的闰土叹息,为《匆匆》中老人珍藏西湖照片的细节流泪时,我们也完成了一场与自我的对话。或许,这正是经典永恒的意义——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始终为我们提供理解世界的角度以及安顿心灵的港湾。
(周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