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国产AI智能体平台Manus宣布开放注册,所有人均可使用,注册用户将一次性获得1000积分奖励。此消息一出,这个曾因注册码被爆炒至10万元、还被质疑是“本土化套壳”的AI工具,再次引发各界关注。
一夜火出圈
Manus是什么
2025年3月6日,Manus作为一匹人工智能体“黑马”闯入大众视野,在短时间内成为国内AI大模型领域的新话题。
据悉,该产品的运营方为“蝴蝶效应”公司,注册在中国香港,其在中国境内的全资控股公司“红色蝴蝶”(简称Monica.im)总部在北京海淀,并在武汉设立分公司,团队在北京、武汉双地办公。
作为通用型Agent,Manus被定位成一位性能强大的通用型助手,对于用户不仅仅是提供想法,而是能将想法付诸实践,真正解决问题。简言之,与传统AI助手不同的是,Manus不仅能提供建议或答案,还能自主完成任务。
据公司发布的案例演示demo介绍,Manus可化身不同身份岗位,完成从规划到执行的全流程。比如,它会自主浏览网站并帮你订票、分析股票,还能筛选简历、制作PPT与短视频等。
由于当时Manus处于内测阶段,只有获得邀请码的用户才能亲手体验。一夜之间几乎全网都在要邀请码,这让官网注册页面一度崩溃。彼时,Manus邀请码的价格最高时一度被炒至近10万元。
引爆行业热点
Manus遭质疑
针对Manus的争议之一是“套壳”。业内不少专业人士质疑Manus并没有自研底层大模型的能力。产品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季逸超也毫不避讳地介绍到,Manus是一款基于专用RL小模型(阿里千问大模型Qwen)微调的AI Agent产品。
专业人士认为,专用RL小模型负责系统中最关键的决策环节:意图识别、任务规划和工具调用。整个工作流程设计以一份todo.md文件为核心,它兼顾记忆和指挥,解决了AI Agent长期面临的上下文管理难题,并且能够保持执行反馈与todo.md之间的动态联系。
服务器容量有限是Manus面临的争议点之二。产品发布初期,Manus这个被称为全球最为强大的AI代理,仍然需要邀请码才能使用,普通用户尚无法使用这款产品。Manus产品负责人张涛也在朋友圈中回应,Manus方面尚存在服务器容量有限的问题,目前团队正在全力输出。
“引爆”智能体浪潮过后
再给“Manus们”多一些时间
2025年开春,开源模型DeepSeek的出现,让更多人看到了AI应用的市场。百度李彦宏称,2025年或成AI智能体爆发元年。
4月25日,中国AI Agent(智能体)Manus母公司蝴蝶效应(Butterfly Effect)获得了美国风险投资公司Benchmark领投的7500万美元(约合5.5亿元人民币)融资。
本轮融资后,使其估值增长了约5倍,达到近5亿美元(约合36.4亿元人民币)。
5月12日,Manus正式宣布所有人均可注册使用该产品。所有用户每天将获得300免费每日任务积分,当日有效,不会结转。平台还支持多种付费订阅计划(每月19美元、39美元或199美元),提供更多访问权限、额外功能和优先服务。
或许,处于成长期的Manus仍被置于放大镜下,但抛开“套壳”“昂贵”“过度营销”等声音,能够让硅谷掏出真金白银,给出高估值,想必这也是市场对于Manus这一AI智能体的一种看好。
风波过后,各种国产AI智能体正如火如荼地发展着,各位看官不妨再多给“Manus们”一些时间,让子弹飞一会后再来讨论,声音也许会更客观。
资料来源:光明网、界面新闻、每日经济新闻等
(大众新闻编辑 叶彤 整合 策划 李萌博 吕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