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走进利津县凤凰城街道的凯盛浩丰(利津)(以下简称利津凯盛浩丰)现代智慧农业示范园,记者看到,一座占地面积约93.9亩的玻璃温室内,7万株红樱桃番茄植株如绿色瀑布,从5米高的钢架上倾泻而下,一串串红玛瑙般的果实点缀其间,场面蔚为壮观。
“每平方米番茄产量高达30公斤,是传统温室的5至6倍。在市场上,每颗番茄售价将近一块钱。”穿上防护服、经消毒后,利津凯盛浩丰环控水肥工程师曹依林带记者走进温室,探寻其高产、高价的奥秘。
利津凯盛浩丰环控水肥工程师曹依林正在检查番茄生长情况。
“我们采用的是‘三头三花’种苗。”曹依林解释,所谓“三头三花”,是将原本只有单一生长点的番茄种苗,通过嫁接技术培育出三个独立生长点,使每株幼苗都能分化出三根主茎,每个主茎都能开花结果。相较于传统一株一茎的西红柿,同样的种植面积,这里“住进”了更多植株,土地利用率大幅提升,产量自然就“赢在了起跑线”。
“三头三花”让种植密度大增,营养供给必须得跟上。曹依林指着一个个方块状的盒子介绍,这些吸水保水强、无毒无菌的岩棉基质代替了土壤,番茄种苗扎根其中后,借助水肥一体化系统的输送,可以“吃”上技术员根据其不同生长周期专门定制的“营养餐”。这片不适合传统农业的盐碱地,如今也可以孕育出郁郁葱葱的番茄藤蔓。
每株番茄苗有三根主茎。
密植是增产的基础,而温室内环境控制系统的布局,则突破了传统农业中的季节束缚,让番茄能够“跃夏”生长,实现超长采摘期,进一步刷新产量纪录。
“想让番茄在七八月极端天气也能采收,关键得营造并维持适宜生长环境。”曹依林告诉记者,温室内采用的地源热泵系统是环境控制的“秘密武器”。它利用地下土壤全年恒温15℃的特性,以水为媒介,寒冬时把地下温暖“搬”到温室,酷暑里又将室内燥热“送”至地下。不仅能始终让室温稳在番茄生长范围,每年还能节约成本300万元,减排二氧化碳5300吨。
适宜生长环境的创造,也离不开温室里藏着的“科技小心思”:头顶91.5%透光率的超白压延玻璃,能保证作物充分吸收自然光进行光合作用;240个传感器如同敏锐的神经末梢,实时捕捉着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pH值等参数的波动;230个智能控制器则化身“数字大脑”,根据环境参数自动调节天窗开合、遮阳幕布升降。在这些“黑科技”的协同作用下,“番茄种苗2024年11月定植,今年1月底开启采摘,采摘期可持续至9月底。”曹依林说。
工人打包好的产品。
在这套强大的环境控制系统呵护下,利津凯盛浩丰现在日产番茄10吨,年产2000吨,依托“一颗大™”番茄品牌发往全国各地,走进千家万户的餐桌。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衣春悦 通讯员 王玲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