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美好交通”主题文艺作品征集活动开展以来,受到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截至4月20日,征集到“山东交通我来写”征文作品300余篇,作品内容涵盖公路、铁路、机场、水运、城市公交、轨道交通等综合交通运输各方面,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山东交通发展历程和发展成就,讴歌了埋头苦干、担当奉献的交通劳动者。对初选的优秀作品,将在省交通运输厅公众号、大众新媒体大平台·山东大交通平台等陆续展示。
云朵下的家乡路
安丘天路,火出了圈。在一个微风轻拂、充满自由气息的周末,我陪同文学十六号的文友踏上去看它的旅程。
车从管宁的胞衣地——管公缓缓驶入天路,举目远眺,湛蓝的天空中镶嵌着几片棉花云,仿佛触手可及,让人产生一种恍若漫步云端的奇妙错觉。这条贯穿东西的农村路,宛如一条灵动的丝带,蜿蜒盘旋在高低起伏的山岭之间,它又像一条蛰伏的巨龙,静静地盘卧在群山怀抱中,人们形象地称它为“九龙盘”,其独特的身姿与周围的山峦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副绝美的画卷。
沿途,我们经过了五个以“管公”命名的村落,这些名字都源于三国时期那位著名的贤士管宁。其中,河北管公村西埠岭上曾有管宁祠,村西有地名为“挥金坡”。这里,便是管宁与华歆锄园挥金的典故发生之地。
挥金坡上,垂柳轻轻摇曳,细长的柳枝随风飘舞,仿佛在向世人娓娓道来三国时期“割席断交”和挥金的故事。相传,东汉的华歆曾不远千里来拜访管宁,二人一同锄园,地里发现了金子,管宁视若瓦砾,而华歆却捡起又扔掉,后人便将此地称为“挥金坡”。过去,这里的人们常在钱褡上绣有“挥金故里”字样,以此来表达对管宁故里的自豪与敬仰。这无不彰显着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底蕴。
站在天路穿越的山顶,放眼望去,山野沟壑间肆意流淌着漫无边际的金黄,宛如画师不经意间打翻了调色盒,色彩斑斓,美不胜收。山下的小山村更是五彩斑斓,仿佛是大自然精心勾勒的一副油画,每一处色彩的交织、每一个线条的勾勒,都让人赏心悦目。初次踏上安丘天路的文友,瞬间就被这如诗如画的美景深深打动了。
秋风轻轻拂过,从路的两边飘来阵阵诱人的果香,这熟悉又久违的味道,如同一只温柔的手,悄然打开了我记忆的闸门,那些童年的美好回忆如潮水般涌来,让我沉醉在往日的时光里,一时无法自拔。
这条路,于我而言,并不陌生,它就从我家门前蜿蜒而过,承载着我童年的点点滴滴。孩提时代的记忆,至今仍时常在脑海中萦绕。那时,这条路是大山与外界连通的唯一通道,只不过它并非如今由沥青、水泥铺就的平坦大道,而是尘土飞扬的土路,用“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来形容再贴切不过。
在那条土路上,偶有汽车轰鸣疾驰而过时,孩提的我们便会像脱缰的野马一般,追在车屁股后面兴奋地奔跑,鼻子里吸溜着鼻涕,在漫天飞扬的尘土中,努力地捕捉那弥漫在空气中的汽油味道。恨不得让那股夹杂着汽油味的烟流从鼻孔钻进身体,直达味觉的最深处,仿佛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到一种难以言喻的满足与快乐。
车轮在风车耸立的群山间起伏前行,每一次仰俯,都像是在与故乡进行一次深情的对话。回望着依山而建的故乡,那日出日落中传来的鸡鸣犬吠,声声都撞击着我的内心深处,勾起了我对她深深的眷恋。
走在村前的这条路上,小时候被姥姥陪伴娇宠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我仿佛又听到姥姥那亲切地呼唤,一遍又一遍地叫着外甥的乳名,声音是那么温柔,那么的熟悉。这条路,见证了我和姥姥在一起的时光。夏日的夜晚,路的两边格外热闹,乡亲们聚在一起,一边摇着蒲扇,一边谈天说地,畅想着路那头大城市的繁华模样,也憧憬着未来和美乡村新画卷。
我常常依偎在姥姥的身边乘凉,像一个席地而坐的虔诚信徒,静静地聆听着姥姥讲述平日里生活的家常里短。自然的夏风拂身而过,带来丝丝凉意,风中还夹杂着泥土、香草与野花的混合香味,那是大山独有的清新气息,让人感到无比的舒适和放松。睡意朦胧中,听着姥姥唱《梨花颂》,那宛转悠扬的唱腔,如潺潺流水般在耳畔流淌,仿佛弥漫了整个夏日的山村。即使有时候月亮躲在云层里,也丝毫不影响乡亲们拉呱聊天的兴致,大家依旧拉得热火朝天,欢声笑语不断。
至今,依然怀念那时那种简单而又快乐的生活,小闲既欢,小清既静,充满了生活韵味。
就是在这条承载着无数回忆的路上,在那个充满激情的火红岁月里,姥姥熬过了大饥荒的困苦。姥姥对生活始终充满热情,即便在寒冬,也竭力营造暖意。在姥姥的内心里,爱憎分明。她总是用自己的言行激发我们内心的善意,教导我们要真诚、包容、积极、乐观。姥姥常常告诫我们,如果一个人激发的是你内心的恶,如憎恨、愤怒、羞耻、嫉妒等,那一定要远离他。我在姥姥的陪下,不知不觉中度过了快乐的童年。长大后,我带着姥姥的嘱托,沿着这条路走出了大山,就像一只高飞的风筝,而姥姥则把思念捻成了一根长长的线,始终紧紧地牵着我。
身在异乡,我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在这条路旁的银杏树下,吃着姥姥给我们烙的蛋饽饽,那不仅是味蕾上的享受,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每每在灯火阑珊的都市想起这些,便倍加感受到家的温暖。
时光荏苒,镌刻成流年。记得高三那年,鹅毛般的雪花翻滚而下,带着一种豪迈,瞬间覆盖了世间的五颜六色。寒风呼啸着肆虐地吹打着大地,雪裹挟着寒风,疯狂地把整个世界包裹起来。车轮碾在路面上,发出咯吱吱地响声。为了不耽搁上课,我和弟弟顶着飘舞的大雪,骑着自行车赶往四十里外的学校。父亲给我们收拾好行李:一床棉被和一个用麦穰制成的草铺。并用塑料薄膜仔细地把被褥包好,绑在自行车上。母亲则把烙好的一摞煎饼用包袱裹好,放到车上。父亲戴了一顶棉帽,沿着门前的那条唯一出村的路,默默地送着我们。他用那双颤巍巍的手解开衣兜,掏出了两张仅有的揣皱了的“大团结”,抖动着手塞进了我的棉袄里,声音略带哽咽地说:“到了学校,你俩多买个菜就煎饼吃,再有几个月就高考了,一定要注意营养。”脚下咯吱咯吱的清脆声,掩盖了父亲的声音,但我能感觉到他的不舍与担忧。那时,我分明看到父亲已经哽咽了。我和弟弟摆摆手,与父亲告别,回头望着风雪中父亲那渐渐远去的背影。那一幕,让我永生难忘。后来听娘说,那是父亲第一次因对我们的爱而落泪。当弟弟拿到北大博士毕业证时,父亲说,吃的这苦值得!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外界的消息都是通过口口相传才传到村里,而孩子们的梦想,也都是通过这条路,一步一步走出大山的,这条路见证了岁月的沧桑与变迁,也见证了无数的悲欢离合。
经过几代交通人的努力,一条贯穿大山的路终于呈现在世人面前。它贯穿了儿时记忆中的留山、摘月山、城顶山、五龙山、太平山,横跨官庄、辉渠、柘山、郚山、石埠子等5个乡镇。由于因地势高险、蜿蜒曲折,它被誉为“天路”,被交通运输部评为“我家门口那条路——最具人气的路”。如今,这条犹如丝带一般的天路,将庵上石坊、城顶山、公冶长书院、齐长城等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留山古火山国家级森林公园、获鹿山谷、小麦峪、下涝坡等重点旅游景点有机串联了起来。交通部门规划的齐鲁桃海、大风车观景台、小麦峪交通驿站等沿途景点犹如一颗颗珍珠,镶嵌在这条天路上,为其增添了无尽的魅力。
“今年夏天,就是这里,在抖音上火出了圈。”同行的作家们站在天路旁边小麦峪村的河桥上,指着清澈的潺潺流水,兴奋地惊呼道。远远望去,在天路上遛娃的、前来大山度假的,人山人海。他们或是欣赏山水画卷,或是感受风土人情,络绎不绝。步入新时代,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已不再是唯一,这里已成为人们进行情绪消费和体验消费的网红打卡地。自驾游、赏美景、品美食、购好物,“安丘天路”不仅串起了一路的美景与产业,也串起了游人的幸福时光。如今的这条路已然变成了“安丘天路”,它让曾经崎岖的山路变成了康庄大道,让沉睡的大山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
自从国家实施“四好农村路”工程以来,这条泥泞不堪的路的命运齿轮开始转动,附近人们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原来的落鸦石村是附近有名的桃花村,这里的大桃品质优良,却因交通不便,路远地偏,导致优质不优价,曾经是省级贫困村。天路建成后,一切发生了改变。特色产业因路而起、因路而兴,人们依托优化了的通行条件、优美的自然风貌和丰富的桃花资源,作起了赏花、采摘的旅游文章。这里接山川、连林田,与特色乡居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副和美的乡村画卷。喷涂的七彩民居、干净明亮的游客接待中心、草莓葡萄采摘园、“桃花人家”农家乐等,让这天路异彩纷呈。
如今的落鸦石村,已经成功从省级贫困村蜕变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还成为了山东省宜居村庄和省十佳观光果园。越来越多天路沿线的农产品,如石埠子镇草莓、官庄大桃、柘山镇花生、辉渠镇小米和樱桃等,通过天路走出了大山,源源不断地运往北上广和济南、青岛等大城市,成为备受欢迎的绿色食品,为当地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路两边的枫树,在阳光的照耀下,犹如一团团燃烧的火焰,绚烂夺目,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生命的热情与活力。一路走来,这美景让我们如痴如醉。一半是诗意的自然美景,一半是充满烟火气息的生活,这里这么静,那么美,我们在网红打卡的旅游风景线——安丘天路等你。
作者:楚德治,潍坊安丘市交通运输局,正高级经济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潍坊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