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在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GDP总量中占比越来越大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高端化发展
□ 杨林 郇晓萌
服务业在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尤其是能够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带来较高附加值、保障工农业生产活动有序进行的生产性服务业,是支持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近日,我省印发《关于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化发展的若干措施》。作为全国唯一一个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我省制造业背后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还不到位。国际经验表明,发达国家能够获得制造领域的高附加值和强竞争力,其生产性服务业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当前,生产性服务业在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GDP总量中占比越来越大。相对而言,我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比较滞后,高质量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成为我省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抓手。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有力支撑
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继发布了多项推进政策,并开展了生产性服务业百企升级引领行动。生产性服务业在设计、研发、管理、创意等方面对我省制造业发展注入更加专业化、精细化要素,在加强对制造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的同时,也撬动了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业态、新模式。
一是生产性服务业发挥要素优势,为产业链延伸和高端化发展注入新动能。省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23年全省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5.3%,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金融业企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8.7%、11.1%、6.8%和7%,为强化服务业对全省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是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应用催生生产性服务的新业态。新一代信息技术向生产性服务业全产业链渗透,催生了数字金融、智慧物流、数字商贸、数字文旅、远程医疗等一批新业态。以交通运输与物流行业为例,借助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电子数据交换、射频识别等技术,客户能够及时查询到物流订单的仓储、装卸、配送、验收情况,有效提升服务时效与质量。
三是制造业企业向服务环节延伸,形成了全生命周期管理、共享制造等融合发展新模式。海尔卡奥斯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规模定制解决方案平台,开创了“与大企业共建,同小企业共享”的生态赋能模式,范围已覆盖全国12大区域以及全球20多个国家。浪潮云洲聚焦制造业智能化转型解决方案服务、工业园区及产业聚集区公共平台服务、云洲工业互联网平台产品及服务等,已经服务了百万家以上企业。
当前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
一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但规模有较大提升空间。生产性服务业规模与先进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梯队建设不足。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偏弱。平台企业数量少,且聚焦在少数垂直领域,缺少创新发展能力突出、示范引领作用明显的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对新业态的培育孵化能力有限。
二是生产性服务业要素配置逐渐完善,但创新能力不足。目前我省生产性服务业的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差距较大,缺乏生产性服务业的领军人才和交叉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难度较大。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在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普遍欠缺,高技术生产性服务业对外依赖大,部分企业转型升级缓慢,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占有率不高。
三是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势头良好,但数字化程度偏低。数字技术与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融合不足,目前,仍有440余万户中小型服务企业在利用数字技术优化服务流程、提升客户服务质量及增强市场竞争力方面存在不足,企业之间的数字化转型发展不平衡。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短板,缺乏全国性的金融、电力、电信等数据中心,使得金融、信息技术、节能与环保等服务领域的数字化程度偏低。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建议
围绕制造链部署服务链,加快构建优质高效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第一,加强顶层设计。以软件和信息技术、现代物流与供应链、总部经济、生产性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以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电子商务、批发与贸易服务、农业社会化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按照“立足山东、服务沿黄九省、面向世界”的基本思路,通过税收优惠、提供资金和市场开发等措施,在济南、青岛引导培育形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加快构建优质高效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全力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高地、创新先行区。第二,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在提升传统基础设施功能的基础上,高水平发展相关的5G基站、城际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同时,搭建信息共享、创业孵化、产业共性技术创新、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培训教育和国际化生活等公共服务平台,提升整体效益。
创新驱动,尽快形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现代农业耦合联动发展机制。第一,强化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现代农业全产业链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如生产性金融服务领域,充分利用中国(山东)自贸试验区金融创新政策,着力打造济南、青岛两大区域金融中心,重点发展货币金融服务、生产性保险服务、融资租赁服务、风投创投、绿色金融、供应链金融等业态,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再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领域,从科技研发、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等创新链关键环节发力,吸引全球科研机构和研发资源集聚。加速提升科技研发服务,大力开展研发攻关,鼓励嵌入式研发和系统性研发,促进创新平台梯度升级。大力提高技术转移备案机构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第二,以数字化升级推动生产性服务业数智化。加快5G、云计算、边缘设计、大数据分析、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生产性服务业的运用,营造良好的数字化升级生态,丰富数字化应用场景,扩大优质服务覆盖面。为此,要树标杆,建设一批省级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升级标杆,进而打造以标杆企业为牵引、专精特新企业为支撑、生产性服务业主体蓬勃发展的产业梯队。同时,推动我省政府与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共同建设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的行业标准,加强对行业数字化升级的路径指导,培育产业新业态。
开放扩围,打造多层次生产性服务业产业梯队,形成规模效应。第一,积累开放合作发展的新优势。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为生产性服务业健康发展提供基本保障。加快培育一批影响力强的产品、企业、行业和区域品牌,特别是培育一批创新发展能力突出、示范引领作用明显的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深入开展科技服务、现代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等生产性服务业标准化行动,并提升行业标准在全国影响力。提高软件、通信等在线服务交付能力,鼓励本土企业取得国际认可的服务资质,提升国际影响力。第二,对内开放,拓展服务外包的新需求。支持建设服务外包基地,突出济南、青岛两市的“核心”作用,推动烟台、潍坊、威海、淄博等市“多点”发展,依托中心城区和国家级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打造高水平的现代服务外包园区。支持培育服务外包骨干企业,在产业链的上、中和下游寻求和服务业企业的深度合作,扩大服务业在整个流程中的运用,提升整体经济效益。第三,对外开放,搭建多层次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支持本土服务企业以并购、联合投资等形式高效配置全球人才、技术、品牌等核心资源,加大对高技术产业和先进服务业的引进力度,扩大外资引进带来的知识技术溢出效应。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国内外布局研发设计中心、分销中心、展示中心等,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实施逆向外包战略,以积聚全球先进生产要素为我所用,弥补高级生产性服务业的人才短缺。
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短期内,壮大职业中介服务,鼓励发展猎头服务、人才测评、人力资源软件服务、高级人才寻访、人力资源大数据分析应用等高附加值业态。举办人力资源服务洽谈大会,在灵活用工、高端猎才、服务外包、数智化建设等多个领域开展供需对接。长期来看,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体系和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培养研究生、本科生和发展职业教育,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大量的专业性人才。同时,搭建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培育平台,由人社厅和行业协会制定相关技能标准和能力评价制度,以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胜任力。引进生产性服务领域的高端人才,加强与国际接轨。
(作者分别系山东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山东大学自贸区研究院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