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下午,在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宣传周到来之际,普陀区围绕“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排查身边灾害隐患”主题,以一场多维度、全要素的综合应急演练,正式拉开普陀区防灾减灾宣传周序幕。
实战砺兵,全链条响应锻铁军
晴空朗日之下,一阵急促的警报声骤然划破长空,一场紧张有序的防震减灾应急救援疏散演练在TOP中央公园正式开始。在应急指挥官的引导下,员工迅速从建筑物内撤离,沿着安全通道,有序地转移至应急避难场所。紧接着,区消防救援支队迅速行动,利用无人机、生命探测仪等开展废墟搜救;红十字会牵头的医疗救护组则在临时急救点为“伤员”进行止血包扎、心肺复苏等紧急救治措施。与此同时,区应急管理局高效运作,迅速启用应急避难场所,组织人员搭建帐篷、分发物资、设置医疗点……
“全链条响应”是此次演练的突出特点。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演练内容涵盖突发地震灾害疏散、应急救援、突发地震灾害应急救护和应急避难场所启用,覆盖了灾害应对全流程,形成一套完整的应急响应体系。“演练科目贴近实战,多个部门之间配合默契,既检验了普陀区在突发事件处置中的快速反应和协同作战能力,也进一步推动全区救灾意识从单一应对向‘综合减灾’转型,有效提升了应急队伍应急救援能力。”
科普赋能,防灾减灾知识深入人心
与救灾避险同样重要的,是防灾减灾意识的提升。本次演练特别开设科普宣教区和应急救援装备展示区两大阵地,以“理论+实操”的形式,让防灾减灾知识“活”起来。科普宣教区域设有科普宣传与模拟体验两大环节,通过发放宣传资料、设置知识展板、提供安全咨询等方式,向市民科普防灾减灾救灾知识;另一侧的应急救援装备展示区则化身为防灾减灾救灾领域的“科技盛宴”,无人机、雷达生命探测仪、蛇眼视频音频探测仪等各种先进救援装备闪亮登场。
值得一提的是,区应急局还不断扩大宣传半径,构建“地标矩阵+社区网络”双线传播体系。通过播放应急避难场所宣传短片,滚动播放点将涉及区域内的人员密集场所,包括各主要大型综合体、公共聚集场所、在建工地等,让安全知识“霸屏”城市地标。同时,将安全宣传进一步下沉至社区“神经末梢”——LED电子屏也同步播放宣传短片,实现安全知识“抬头可见、驻足可学”。
政企联动,扩大安全“朋友圈”
除了开展实战演练和防灾减灾知识宣教,普陀区还积极整合社会资源,探索与社会力量的合作模式,构建“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灾害防治体系,不断扩大防灾减灾救灾“朋友圈”。宣传周启动仪式上,普陀区应急管理局与上海拉扎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启动“蓝骑士应急侠”项目,让外卖骑手化身应急救援的“流动哨兵”,随时报告发现的突发事件。据区应急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依托外卖骑手这一庞大的新就业群体,将突发事件发现前哨推广至普陀的每一个角落。“他们就像城市的‘毛细血管’,遍布各个角落,一旦发现突发事件,能及时上报信息,为后续的应急处置工作争取宝贵的时间,大大提高救援效率。”
与此同时,普陀区还积极组织开展灾害风险防范基本知识和灾害应对技能培训“五进”教育培训,着力营造人人知晓、人人参与、人人支持灾害防治工作的氛围和格局,进一步提升全社会灾害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
智慧防控,数据驱动织密安全网
作为基层应急能力标准化建设的核心抓手,风险隐患图是构建科学防灾体系的“数字基石”。日前,上海市基层单元自然灾害风险与防灾避险提示地图(普陀篇)正式入驻“随申办”普陀旗舰店,以“一图知险、一图控险”的智慧化手段,为普陀区安全治理注入新动能。据了解,该地图通过整合区域内医疗点、应急避难场所、AED设备等应急资源,标注潜在的大风隐患区、洪涝易发区等风险区域,实现防灾资源与风险隐患的“双可视化”。同时,突破传统导航局限,通过实时更新风险数据,帮助市民在灾难发生时高效地规划避险路线,迅速精准地找到“安全港湾”。“以梅川路丹巴路路口为例,若市民在此处收到大风红色预警,打开地图即可看到周边700米内设有1处医疗点、1个二类固定短期避难场所、3个三类固定短期避难场所、4台AED设备及3处风险区域,从而第一时间研判险情、规划撤离路径。”相关负责人表示。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接下来,普陀区将持续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不断提高应急管理水平和综合防灾减灾能力,通过不断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加强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强化科技支撑,深化宣传教育,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为普陀区的高质量发展营造安全稳定的环境。
记者:纪楷坤
编辑:姜天澍
点击下方了解更多
致敬白衣天使!普陀的她们获得殊荣
5月19日生日的读者请注意,普陀两处景点免费对你开放→
【沪滇协作·普陀力量】草莓冻干与“土豆米”投产运营,乡村振兴添新翼
走新更走心!“普陀少年行”赋能红领巾深度研学游
普陀区举行劳模先进表彰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