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交汇点 > 文章详情

新潮·每日一读|街头书场40年,琴鼓声中光阴老

转自:交汇点 2025-05-12 21:55:12

文|程果儿

夏天午后,在时光热得难熬、多数人避入室内的钟点,烈士陵园东门处,聚着一批听书人。

他们是为了周崇志、周银侠兄妹俩的周末书场而来。12年前,身在徐州的周银侠被电话召回:“琴书已经列入非遗,政府重视,老百姓喜欢,回家来唱吧!”一个“家”字打消所有顾虑。回到泗洪,书场正式在老文化馆启动。

9年前的秋天,我看过兄妹俩演出。彼时,周银侠四十出头,看来却只有三十来岁。盘发横插一簪,郑重地画着眼线,黑色灯笼裤上绣着牡丹凤凰,一条长丝巾披挂颈间。身材瘦削,声音粗哑,有几分男子气概。

靠墙摆好扬琴,音箱插电,演出开始。哥哥拉坠胡,妹妹唱琴书。周银侠一时击打手中紫红木板,一时敲响身前扬琴。配上坠胡声,牵心动魄。一时停了唱,开始说。配着说词,妹妹会轻点扬琴,关键处哥哥要配合着拉几声坠胡。

台下观众都是老年人,鬓发斑白,有的自带小马扎,还有位坐在轮椅上的老太太。我听来稍嫌费力的唱词与说词,让老人们时不时会意笑出声来。

忽忽然光阴驰过,再见时,周姐已经五十出头,依然精干利落。白衬衫、白耳钉,黑开衫、黑裤子,站定台上,讲的是汉朝时期姚元帅杀敌的故事。较之8年前,不变的是说与唱的精彩;变化的,是在演出中加入一只立在右手边的鼓。这是周姐的创新,将苏北琴书与苏北大鼓结合,说的时候,鼓点声声,如马蹄杂沓、将士疾行,只几声,就敲走午后混沌;唱的时候,一手击琴,一手打板,声音依然粗粝,正好演绎波谲云诡的政治风云、戎马厮杀。

除了说唱,最抓人的是周银侠的眼神,双目一睁,黑白分明,瞳孔中精光闪闪,环视书场,仿佛将几百观众一一看过。

她说唱时用的是偏北方的“侉音”。11岁的时候,唱琴书的盲眼父亲去世,次年母亲离世。自此,没念过书的周银侠和比自己大五岁的哥哥相依为命。父亲的徒弟匆匆赶来,教妹妹几支短段子,教哥哥拉坠胡。兄妹俩之前虽未正式学过,但耳濡目染,上手甚快。有了傍身之技,兄妹俩走村串户,流浪卖艺,终于,可以勉强养活自己。

好多个年头里,兄妹俩居无定所,哪里有庙会就奔向哪里。从早晨上人,唱到傍晚散场,一天将近10小时,生生把周银侠脆生生的嗓子唱得粗了、哑了,温柔柔的目光唱得锐了、利了。苏北、皖北、鲁南、豫东等地,留下他们杂沓足迹。其间,哥哥带着妹妹寻访名师,提升琴书技巧。终于,兄妹俩的琴书得到听书人的认可,场场红火。

一年里,周六周日必唱,节日会有加演。若兄妹俩周末有事,必提前和书友打招呼,抽时间补上。书友多已进入暮年,不爱刷手机、害怕吹空调,情愿坐进露天场子,听熟悉的声音唱古老的故事。

并不是每位听众都认真。我面前这位老人,背对舞台坐定,穿两件长袖,一丝口水垂挂下来。30多年前,琴书风靡,他也年轻,那时,每一场都要看漂亮的周银侠,还要大声跟着哼唱。

时间,真快。从失怙的小姑娘,到琴书界扛鼎人物,周银侠一步步传承琴书技艺。不只现场唱,多年前她和哥哥就录像刻光盘。

她和哥哥的孩子都会唱琴书,哥哥家的女儿上过央视,轻启唇、急敲琴,在大舞台上唱响苏北琴书。周银侠被洪桥学校聘请,去带兴趣班,一群孩子跟着她练身段、说唱词。她和哥哥陆陆续续收了几个徒弟,也有忧虑:短的书要学两三年,长的得十几年,如今,谁还有耐心学这个呢?

周银侠拉拉黑色开衫,歇了唱。台下这一张张面孔都是她熟悉的,几年前、十几年前、几十年前,追着她的声音一步步走,一点点老。

现在能做的,就是和哥哥一起,认认真真地,唱好每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