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天,17岁的小林(化名)在篮球场上高高跃起,落地时却听到了“咔嚓”声。那一刻,脚踝传来的剧痛让他蜷缩在地,“腓前韧带断裂”的诊断结果更是像一记闷拳砸在胸口——那只静静躺在球场上的球鞋还在等着它的主人,带着它一起跳跃和奔跑。
面对被按下暂停键的青春,康复成了他必须打赢的“加时赛”。
静养=终结篮球梦?
科学康复给出否定答案
3月上旬,小林接受了韧带修复手术。支具和拐杖成了他的新伙伴,病房窗外偶尔传来的篮球拍打声总让他失神。医生那句“如果静养,日后可能会习惯性崴脚,甚至再也打不了球”像根刺扎在他的心头。4月初,在经历了无数个辗转反侧的夜晚后,小林推开了山东省立第三医院运动康复门诊的大门。
小林在练习康复
在详细问诊和全面评估小林身体状况后,康复治疗中心副主任刘宝祥为其解释了康复治疗的重要性:受伤部位距腓前韧带作为踝关节外侧的“守护者”,一旦断裂,将会使踝关节的稳定性丧失60%。即使愈合,韧带强度也只能恢复一半。若未及时干预,可能导致慢性疼痛、反复扭伤,甚至加速关节退化。
“手术只是修复了韧带,真正的康复现在才开始。”刘宝祥拍了拍小林肩膀,“通过科学的运动康复,我们将重新训练你的肌肉记忆、恢复关节灵活性,让你的神经系统和脚踝重新建立‘对话’。”这番话让小林眼前一亮,原本低落的情绪一扫而空。从那天起,他每天都准时出现在康复治疗中心,认真完成每一个训练动作。
小林在认真完成每一个康复动作
康复日记
从“寸步难行”到“自由小跑”
最初的训练简单却煎熬——缓慢的勾脚、绷脚练习,像是要一点点撕开关节里黏住的胶水,每动一下都伴随着酸胀与拉扯;直抬腿、侧抬腿时,弹力带的阻力让萎缩的肌肉颤抖着苏醒。小林曾觉得这过程漫长到令人沮丧,但刘宝祥告诉他,唯有这样,才能让脚踝重新成为可靠的伙伴。
随着关节活动度的改善,康复训练进阶到更考验控制的阶段:单脚站在晃动的平衡板上抛接球,让大脑重新学习如何指挥摇晃的踝关节;侧跨步、弓步蹲,模拟运动中的急停变向,重建动态稳定性。瓶颈期时,小林也曾偷懒、动摇,但康复团队的耐心指导总能让他的信心重新归位。
如今,小林已能自如行走,甚至完成轻度跑跳。但刘宝祥的叮嘱仍刻在他心里:康复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日常仍需谨慎控制运动强度。对小林而言,这场康复之旅的意义远超预期——它不仅让受伤的脚踝重获力量,更让他学会重新聆听身体的声音。他感慨道,“以前总觉得‘伤筋动骨躺百天’,现在才知道,科学康复才是最快的‘重生之路’。”
5月初,小林脱下护踝,重新系紧了球鞋。第一次小跑时,他红了眼眶:“原来‘另一只鞋’从未丢失,它一直在康复之路的终点等我。”
康复启示
个性化比标准化更重要
刘宝祥强调,早介入,防后患。术后2周内就要开始轻柔活动,避免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个性化比标准化更重要”:有人需优先解决“勾脚困难”,有人则要攻克平衡障碍。
肌肉是韧带的“最佳替补”:强化小腿、臀部甚至对侧腿的力量,才能为踝关节撑起“保护伞”。
“在重返健康的道路上,每个患者都是勇敢的探索者。无论是手术修复还是保守治疗,只要把握住早期康复的黄金窗口,遵循无痛原则,在专业指导下稳步前行。”刘宝祥建议。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房孝钰 通讯员 曹坤 刘学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