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是护士们的基石。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部)门诊护士长赵荣,从事护理工作26年,长期在产科护理一线工作。她关注孕产妇的护理需求,曾前往澳大利亚学习母婴护理知识,通过考核成为国际泌乳师。2018年,市一南部成立母婴护理门诊,赵荣加入其中。一位母亲因母乳喂养困难而苦恼,经母婴护理门诊护士的帮助,孩子在出生近一个月后首次实现亲喂,母亲和孩子建立了特别的联系。赵荣说:“看到产妇开心激动,帮助她实现愿望,我也很开心。”在产科护理岗位期间,赵荣还和同事们服务了听障妈妈、唇腭裂宝宝等多种特殊情况的母婴,为每一位有需要的产妇开展宣教、提供健康咨询。
赵荣常说,术业有专攻,需要护士带着同理心换位思考,用专业帮助他人。如今,常规护理如量血压、发药等已经不足以满足患者的需求。“这要求我们护士根据自身情况不断学习和成长,适应更高的职业发展要求,提供更精准的护理。”赵荣说。
泗泾医院的伤口护理门诊也展现了护士们专业的力量。81岁的曾奶奶,骶尾部有压疮并出现腐肉伴渗液,她所在养老机构向泗泾医院求助。伤口护理门诊的护士们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根据患者的伤口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得知曾奶奶的情况,伤口护理小组的护士们会诊后,为曾奶奶仔细清理,一周后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唐彩芳说:“我们不仅服务本院患者,还对泗泾周围养老机构提供专业知识指导及操作教学,提升他们的伤口护理能力及水平。”
爱心是护士们最动人的光芒。每日下午,在方塔中医医院儿科病区病房内或走廊中,总能看到护士王海霞抱着宝宝的身影。通过拥抱,护士不仅可以提供情感支持,还能帮助患儿更好地适应医院环境,促进他们康复。一位独自带娃来看病的妈妈感叹说:“我的孩子1岁,住院后由于身体不适哭闹得更加厉害了,我抱得腰酸背痛。在这里每天会有护士来抱我的宝宝,让我解放双手,得到片刻的放松。”儿科护理组的带头人陆雪花,则将爱心融入到了每一个细节之中。她和同事们一起,制定了儿科中医护理方案,将病房布置成儿童喜爱的海洋世界风格,开展便民服务箱、幼儿园送教服务、奖励贴贴纸、六一儿童节活动等,让小病患在战胜病魔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温暖和关爱。
精神科护理服务是医疗体系中极具挑战性的领域,需要护理人员在专业能力与人文关怀之间找到平衡。松江区精神卫生中心的护理团队通过建立“倾听-共情-支持”的沟通模式,改善护患关系,每日开展“十分钟深度对话”活动,由护士与患者进行一对一交流,记录其情绪状态与需求。
护理团队还创建了“家属学校”,每月开展疾病知识讲座、护理技能培训及工休座谈会。通过情景教学指导家属掌握药物管理、危机识别等技能。建立出院后延续护理机制,护理团队定期进行家庭电话随访,通过远程视频指导家庭护理。
在专业与爱心的滋养下,护士们也在不断成长与蜕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松江医院的护理团队深耕慢病管理,创新提出了“医院-社区-家庭”三元联动延续护理服务模式,目前已惠及172名患者。护理团队以提升居家腹膜透析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为导向的“双轨制”培养模式,于近期获得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2025年“强化护理队伍建设优化护理服务”优秀护理项目。
科普工作中,也少不了护士们的积极参与。交医附属松江医院护理团队每年参与院内外举办的科普活动,累计达20余场,开展各类科普讲座20余场。2024年,护理团队创新科普形式,出版了护理科普漫画读物《漫漫医图说》,以幽默风趣、通俗易懂的方式普及急救知识,将科普知识精准传递至每一位就诊患者与群众身边。成就的背后,是护士们不懈的努力与追求。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提升,更为护理事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记者:李天蔚
编辑:周雨薇 桂可欣
审核:周样波 周正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