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淮安市新安小学10名师生代表走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胡杨河市,与七师一三〇团中学的学生们共同举行升旗仪式,并在校园内认养了一棵承载着两地青少年美好期许的胡杨树,让民族团结的种子植根于孩子们心中。
江苏援伊前方指挥部和各县市工作组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倾力实施苏韵伊情·民族交融工程,推动江苏伊犁两地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去年共投入“三交”(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资金1.29亿元,比2023年增加3126万元,增幅32.1%;开展各类交往交流交融活动2000多批次、18万余人参加,同比分别增长28%、39%。江苏援伊团队正用民族交融的“画笔”,将边疆发展的“个体故事”描绘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全景画卷”。
拓展渠道,织密交往“连心网”
江苏援伊坚持多向发力、扩面提质,注重结对共建,突出重点群体,策划系列活动,织密交往网络,促进苏伊在广泛交往中增进共识。
近日,伊犁技师培训学院19名师生代表在徐州、常州、南京等地开展为期10天的研学交流活动。学生艾维斯与徐州技师学院学生冷雪敏结对,两人表示今后将通过微信、书信等方式增进“万里之缘”,并约定带家人到对方的家乡做客。
江苏援疆以“结对共建”为引擎,构建起“镇村结对195对、村650对、园区22对、村企350对、企业120对”的立体化网络,更推动424所中小学、187家医院牵手结对,让教育医疗资源在天山南北流动。援疆干部人才化身桥梁纽带,290对援受单位、170多个民族家庭结对认亲,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为日常。
图片来源:交汇点新闻
青少年作为民族“三交”的未来种子,正以更富活力的方式续写着苏伊两地情缘。
第30个世界读书日之际,由江苏援伊·泰州工作组指导,泰州市第三批“组团式”援疆教师团队组织开展的一场横跨祖国东西、意义深远的“图书漂流”活动,共漂流出近6000本书籍,掀起泰州、昭苏两地青少年交流互动的热潮,两地10所学校参加活动。
在频繁的青少年交往图景中,知识与情感在天山与长江之间架起流动的桥梁。第十一批江苏援伊干部入疆以来,12万名苏伊青少年通过书信交友、研学旅行、赛事互动等活动手拉手。2024年度苏伊两地青少年“苏韵伊情”万里鸿雁传真情手拉手书信交友活动,苏伊两地700余所学校11.1万余名学生积极参与,共寄书信20余万封,推动广大教师、学生、家庭互动互联。
同时,支持1.21万名基层干部、致富带头人赴江苏“取经”。注重发挥文旅促进作用,开展引客入伊活动,吸引1000万人次疆外游客走进伊犁感受“塞外江南”。组织专场就业招聘会,提供1452个内地岗位。同时,每年有100名伊犁优秀年轻基层干部,到江苏省级以上各类园区实践锻炼兼招商引资3个月,在交往同时促成一批重大项目落地。今年5月,2025“苏韵伊情·青苗筑梦行动计划”系列公益行动即将启动,随之而来的还有端午赛龙舟等一系列“三交”活动,让交往从“面对面”走向“心贴心”。
紧扣主线,共谱交流“协奏曲”
各族群众和睦交流、互鉴互学,才能民心相通、亲如一家。
今年“五一”假期,南京第十三届咪豆音乐节现场,来自伊犁的那拉提乐队以极具张力的表演惊艳全场。
在江苏援伊前方指挥部的支持下,520多批次基层群众、企业家、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奔赴江苏,在南京博物院触摸中华文明脉络,在苏州工业园区感受创新活力。更有跨越苏伊拉三地的“童游记”研学活动,让江苏、伊犁、拉萨的孩子在夫子庙、那拉提草原、布达拉宫结对牵手,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
“引进来”的队伍同样浩浩荡荡——
去年以来,江苏援疆“请进来”奥运冠军、科普专家等各界人士,带来“奥运精神讲堂”“我爱中华古诗词”等8项活动,5.2万名青少年在互动中种下文化认同的种子。
在胡杨河市,淮安工作组投入援疆资金1500万元,打造一二九团农产品展示中心项目,助推特色农产品“走得出”,年销售额预计可增加700万元。去年工作组携手盱眙县与一二九团联办的龙虾美食文化节创下3000万元三产营收。“我们不仅带来了盱眙龙虾养殖技术,更通过‘龙虾经济’促进两地人才、技术、文化的双向流动。”淮安工作组相关负责人介绍。
盱眙龙虾节的成功不是个例,跨地域民族融合的生动实践正在伊犁大地持续上演。
去年,徐州援疆工作组架起空中苏伊“联通桥”,积极开通徐奎情·援疆行旅游包机,促成多家旅游企业合作,累计完成4班次旅游包机、4班次旅游专列业务,带动徐州市6万余人游新疆。通过“丝路汉风”嘉年华及一系列文旅交流活动,两地人民在文化的深度交流与产品的互通有无中,心灵距离不断拉近。
提质增效,共筑交融“同心圆”
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是推动各民族深度交融的根本所在。
在伊宁市喀赞其街区,13个民族组成的“石榴籽乐队”正在演奏改编版《茉莉花》,而《我和我的祖国》则是表演的压轴节目。这里的390多家多民族商铺,每天上演着“你帮我送奶茶、我帮你寄特产”的温馨故事,成为“互嵌式居住”的鲜活样本。
图片来源:交汇点新闻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交融。江苏援疆打造“秋白书苑”“石榴籽书屋”等文化阵地,原创歌舞剧《天山问渠》《同是江南》等受到各族群众的普遍欢迎。2024年,江苏援伊各工作组组织文艺苏军、文艺苏品进剧院、进社区、进校园、进边防、进景区,演出近300场次,惠及20多万群众。
4月23日,第30个世界读书日当天,首个“苏韵伊情·文化润疆读书角”在伊犁设立,未来,更多人将把美丽伊犁“读给你听”。截至目前,全省援疆系统已在伊犁建成各类文化阵地127个。
人心相通是最持久的联通。在巩留县居民热拉提家中,江苏援伊·苏州(张家港)工作组组长何剑将8000元“石榴籽关爱基金”递到他手中:“这是张家港爱心企业的心意,希望能帮您缓解燃眉之急。”热拉提患有多种疾病,家庭积蓄早已花光,这笔救助金如同雪中送炭。
自2023年以来,苏州(张家港)工作组通过设立关爱基金、奖学金、医疗救助等项目,将708万元援疆资金投向民生领域,让援疆成果惠及最需要的群体。
从历史深处走来,苏伊两地不断续写新的情缘——支持伊犁州博物馆成为“行走的思政课”,汉家公主纪念馆讲述着两千年来江苏与伊犁的血脉相连;常州工作组协助多尔布津村的“冰雪蜜城”项目正在规划,淮安的“内陆海鲜”养殖技术即将落地……“发展成果共享”成为团结进步的坚实根基。“我们不仅要让各族群众住得近、走动勤,更要让心贴得紧、情融得深。”江苏援疆前方指挥部负责人表示。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程晓琳 通讯员 李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