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在距离济南市中心45公里的章丘区文祖街道石子口村,一群来自济南市区的中学生正在石头房子里聆听村子的历史往事与民间传说。他们的研学导师、当地农民王海英指着建房子的石头说:“孩子们,石子口村历史悠久,村子南边山上就是齐长城,以前村里房子都是就近取材,几乎都是用石头建的。”
石子口村石头房子。
这样的场景,如今在齐鲁大地的田间地头已不鲜见。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数据显示,2024年全省接待游客9亿人次,旅游收入首次破万亿,文旅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7%左右,其中以农耕体验为主题的田园研学占比越来越高。这场悄然兴起的田园研学游,正拓展着乡村振兴的路径与可能。
当城市课堂遇上千年农事
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在曲阜市吴村镇的“六艺农耕”基地,来自北京一所国际学校的师生,正在进行为期三天的论语里的农时“节气”研学。晨光中,学生们身着汉服,在农学博士指导下用鲁班尺丈量土地,将《齐民要术》中的“区田法”付诸实践。
曲阜儒学研学游。
“我们把《诗经》中的‘八月剥枣’与现代农业的枣树矮化密植技术对照讲解,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形成对话。”六艺农耕基地创始人孔祥伟介绍,这种“穿越式研学”课程已申请三项教学专利。
这种教育模式的革新,折射出中国城乡关系的深刻变迁。当城市孩子连韭菜麦苗都分不清时,乡村不再只是地理概念,更成为文化认同的载体。研学游在城乡认知鸿沟间架起了双向桥梁。
朱家林田园综合体,孩子们在这里体验学习植物敲拓染的技术。
在沂南县岸堤镇朱家林田园综合体,将废弃石屋改造成自然学校,孩子们在这里学习植物敲拓染的技术,用数学公式计算堆肥体积,农事劳动被解构成STEAM教育(指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多领域融合的综合教育)的天然场景。
市场数据印证着这种转变。山东省教育厅统计显示,省内83%的中小学已将农耕研学纳入必修课程,潍坊“农圣文化”、淄博“陶琉手作”等20个特色课程入选全国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研学机构“齐鲁少年行”负责人李晓燕透露:“家长咨询时最关心的不再是‘玩什么’,而是‘能收获什么能力’。我们的课程设计现在要具体到每个环节对应的核心素养培养。”
乡村价值的再探索
在岸堤镇朱家林村,55岁的马光梅没想到自己烙了半辈子的煎饼会成为研学爆款。“孩子们跟着学烙煎饼,学炒茶,走时都要带上一些。去年光这两项就卖了3000多斤,顶过去四年收入。”这个曾经的空心村,如今通过研学游带动发展起12个主题工坊,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6年的8000元跃升至2024年的2.2万元。
研学的孩子们正在朱家林体验炒茶。
这种变化背后是乡村价值评估体系的重构。有专家认为,研学游将乡村从生产要素供给地转变为知识输出源,这种价值跃迁比单纯农产品溢价更具可持续性。
在兰陵县代村国家农业公园的玻璃温室内,小学生们正在探访水培植物的生长方式,他们在研学过程中的实践经验将成为兰陵蔬菜产业升级的参考方案之一。代村党委委员、妇联主席聂晓燕说:“孩子们参与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他们有很多稀奇古怪的‘新点子’,也给了我们启发。”
这种知识反哺正在形成新的产业生态。威海“海藻部落”研学基地与中科院海洋所合作开发潮间带观测课程,累计收集到学生提交的1.2万份生态数据;枣庄冠世榴园将学生设计的石榴IP形象用于产品包装,年销售额提升40%。
在兰陵县代村国家农业公园的玻璃温室内,孩子们正在探访水培植物的生长方式。
山东省农业农村厅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全省研学相关产业综合收入达78亿元,带动7.2万农户增收,这是把绿水青山转化为“教习资本”的生动实践。
技术重构农耕教育图景
在淄博市朱台镇禾丰种业的国内首家生态无人农场,来自当地的初中生正通过VR设备“穿越”到古代,体验中国农耕文化的精妙。基地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土壤温湿度、光照强度等数据,这些由物联设备采集的信息,正同步传输到山东理工大学的数字农业实验室。
“我们要让孩子理解,锄头与代码都是与土地对话的语言。”禾丰种业董事长朱俊科演示用编程控制精准灌溉系统,“无人农场借助山东理工大学兰玉彬智慧农业团队开发的云端大脑系统,融合了5G、卫星遥感及大数据等尖端技术,进行全面的农田信息采集与分析。”
在代村,每年有很多研学团队前往国家农业公园游学。
数字技术正在重塑农耕教育的边界。在烟台苹果研学基地,区块链溯源系统让每个苹果都有了“数字身份证”,学生们通过扫码就能调取果树全生命周期数据;青岛海水稻研学中心开发的水稻生长模拟系统,允许学生设计“超级稻”基因组合并观察虚拟结果。这些看似超现实的场景,实则是产教融合的深度演进。
但技术的狂飙突进也带来冷思考。邹城蘑菇科创园研学项目负责人张亚茹发现过度依赖数字设备反而削弱了体验感:“孩子们用显微镜观察完菌丝结构后,反而更愿意亲手抚摸菌棒,采摘蘑菇。”
近年来,邹城蘑菇科创园也成了研学游热门景点。
这种矛盾折射出教育本质的回归需求。有学者认为,好的农耕教育应该达成科技与人文的共振,既要在无人机喷洒的轨迹中看见现代农业,也要在耕牛脖颈的褶皱里触摸文明年轮。
寻找可持续发展的平衡点
在泰安九女峰乡村振兴示范区,一场关于研学深度的争论正在持续。投资方希望增加高端民宿和沉浸式剧场,而当地村民则坚持保留传统打谷场作为核心体验区。“上周有个泰安的学校指定要原生态农耕体验,我们临时撤掉了已经安装的声光电设备。”项目经理陈浩坦言,这种反复让运营成本增加了12%左右。
研学游已经成为当下乡村新消费的场景之一。
这种冲突凸显出研学游产业化进程中的深层矛盾。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调研显示,省内68%的研学基地存在文化体验表层化问题,“犁地半小时,摆拍两小时”的速食式研学饱受诟病。更严峻的是生态承载压力,山东某地研学游在今年国庆期间单日接待量突破1.3万余人,导致部分林下植被和花草遭到破坏。
孩子们正在体验投壶。
面对挑战,创新治理模式正在涌现。微山湖湿地研学基地引入“生态银行”机制,每个研学团队需认领维护特定区域生态;沂蒙山小调研学营地实行“反向定价”,由学生根据收获自主决定付费额度。这些探索背后正是价值逻辑的转变。
植树节期间进行植树活动,成了一些学校的必备课程。(资料图)
夜幕降临时,日照任家台村的“星空课堂”如期开讲。中学生在天文望远镜前记录星位,老渔民指着银河讲述“参横斗转”的航海智慧。海风中,古老农谚与现代科学正在完成奇妙的互文。
山东,这片承载着管仲“仓廪实”理想、孕育了贾思勰《齐民要术》的土地,正在书写乡村振兴的新注脚。在这里,每一株麦苗都是自然教育的活教材,每道犁沟都在勾勒城乡共生的未来图景。当研学少年们弯腰捡起田间的麦穗,他们托起的不仅是沉甸甸的果实,还有一个民族对土地永不褪色的虔诚。
(张艳 张萍 杨祥亮 杨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