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交汇点 > 文章详情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江苏出台三年行动方案

转自:交汇点 2025-05-09 12:49:41

5月9日,江苏省教育厅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井喷式”发展,江苏将以系统性改革推动教育从“应用赋能”迈向“战略重构”,打造覆盖全学段的“AI+教育”新生态,力争到2027年形成国内一流、具有江苏特色的实践模式。

从政策响应到主动破局,改革紧迫性突出

《方案》的出台,不仅是对国家战略的落实,更是江苏作为教育大省的主动求变。2024年教育部启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行动”后,全国已有184个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纳入国家级布局。此次方案进一步明确“贯彻国家部署、应对教育变革、构建数智生态”三大定位。

AI正重塑教育的“四梁八柱”——人工智能(AI)正在给各行各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也给教育领域发展变革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正在不断重塑学校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态、资源建设配置以及管理评价模式。省教育厅副厅长杨树兵表示,江苏是教育大省,在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改革创新方面理应主动作为、创新求变,助力全省教育战线内涵建设提档、转型、升级,切实履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使命任务。

“人工智能让大规模个性化学习、精准化教学成为可能,更倒逼育人理念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为先’。”杨树兵说,《方案》致力于推动各级各类教育课程、教材、教学体系智能化升级,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全学段、全要素、全过程,全方位助学、助教、助研、助管、助国际交流,打造江苏“AI+教育”改革赋能新生态。

全学段目标清晰,《方案》制定差异化赋能路径

针对不同教育阶段,《方案》制定差异化赋能路径:

——基础教育:全国率先普及AI通识教育

基础教育的重点任务是全面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聚力构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新样态。明确将启动研制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指导意见,分类指导并逐步将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纳入地方课程,充分发挥教育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省级人工智能实验区和实验校的引领示范作用,并针对农村学校和特殊教育,实施“AI教育普惠计划”,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催生“AI+岗位”新技能

职业教育的重点任务是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提升职业院校办学能力,引导产教协同育人模式变革。强调支持高校聚焦江苏“1650”产业体系,校企共建一批人工智能领域高水平实践基地、产业学院和产教融合共同体,将人工智能核心技能融入专业课程,积极开发“岗位能力+人工智能能力”的模块化课程,推进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高等教育:打造“AI+X”学科集群与复合型人才高地

高等教育的重点任务是加强“人工智能+”学科专业体系建设,大力培养交叉复合型创新人才。要求高校要依托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学科交叉中心、品牌专业等平台项目,进一步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打造若干国内一流的人工智能领域优势学科和品牌专业集群。同时依托省级人工智能学院、未来技术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等平台,推进本研贯通培养和“人工智能+其他专业”的双学士学位培养项目,打造“人工智能+”育人场景和优质课程资源,大力培养人工智能创新型、技术型人才。

将AI技术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技术与教育融合“化学反应”

《方案》覆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及教育治理、师资建设、资源平台等领域,提出“全学段覆盖、全链条贯通”的改革路径,避免单点突破,形成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化学反应”。

同时,每项任务明确时间表、责任单。

“用三年时间在中小学100%开设人工智能课程。”南京市教育局二级巡视员潘东标介绍,4月15日,南京市发布了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行动计划包括六大目标、八大行动。南京在全国率先成立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研究中心,由全国高校、基础教育、人工智能企业的知名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统筹推进全市的人工智能教育工作。同时,借助产学研用联合体,推进人工智能赋能下的高水平智慧校园建设,打造百大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场景,将人工智能融入教育教学全学段、全要素、全过程,全方位助力教学管评研育,打造“AI+教育”新生态。

如何将AI技术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江南大学副校长堵国成介绍,学校自主研发“智鼋学堂”平台,支持24小时AI助教答疑与个性化学习路径生成。强化“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建设,持续推动“人工智能课程”建设,开展江南大学一流本科课程(智慧课程)专项建设,两批立项86门课程,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在江南大学上线的“大学生人工智能素养测评平台”中,试点开展了人工智能素养合格考试,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为首批通过考试的12名学生颁发AI素养合格证书。

下一步,省教育厅将持续加大行动实施力度,建设一批省级人工智能实验区和实验校,在高校遴选一批人工智能助教、助学、助管、助评案例,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在各领域各学段的融合应用。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处长徐庆介绍,在品牌专业建设工程、省级人工智能学院、大学生企业实习实训基地、教学成果培育建设等专项工作中,对人工智能相关项目予以倾斜支持。同时,做好优质资源建设。打造包括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程、人工智能专业核心课程、“人工智能+X”交叉课程等在内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并组织编著 “人工智能+”高质量教材。另外,促进高校交流共享,遴选建设一批省级“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典型应用场景案例,支持相关高校牵头成立人工智能教学联盟,加强资源共建共享和经验交流。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程晓琳 杨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