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大众新闻 > 文章详情

薛城:三向发力绘就“家门口文化圈” 优质资源浸润千万家

转自:大众新闻 2025-05-08 17:04:54

在基层文化建设的生动实践中,薛城区以“政府搭台、资源下沉、群众受益”为核心理念,通过“搭建共享平台、深挖内在资源、注入外在活力”三向发力,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精准“滴灌”社区,让“15分钟文化生活圈”成为居民触手可及的幸福图景。

全龄服务精准滴灌,编织“老中青幼”文化服务网

薛城区整合70余个部门及社会组织资源,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文化服务矩阵”。童心筑梦,区妇联在凯润社区省级妇女儿童家园开设寒暑假托管班、非遗扎染体验课,亲子阅读、手工课堂等常态化服务惠及千余家庭,让传统文化从“娃娃”抓起;青年赋能,团区委“青年夜校”开讲中医养生、新媒体运营等实用课程,联动高校搭建“大学生社区治理实践基地”,让青年在文化学习与志愿服务中双向成长;银发乐享,新华书店社区老年大学、围棋协会公益课堂场场爆满,声乐、书法、太极等课程满足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需求;家庭提质,教体局家庭教育讲座、妇联家政电商培训进社区,叠加“中医药文化夜市”“膏方养生节”等健康惠民项目,以及铁道游击队“行走的红色课堂”,实现文化、健康、红色教育“多线融合”。

多元共建激活动能,打造“四位一体”文化共同体

创新“文化名人+社会组织+机关单位+商业运作”四维共建机制,让文化资源“活”起来、“热”起来。名人驻点传技艺,10个“文化名人工作室”扎根社区,省级非遗传承人陈秀兰在金远社区开设“缝绣技艺课堂”,累计培养百余名布艺手工艺人;瑜伽教练宋莉常驻常兴社区开展夜间公益课,带动200余居民加入“健康朋友圈”,非遗传承、书画创作等10类课程形成常态化教学;社企结对创品牌,50余家社会组织与社区共建“艺润社区”项目,书法摄影培训、社区音乐会、“樱花文艺节”等50余场活动轮番上演,孵化“书香雅集”等特色 IP,实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部门联动惠民生,妇联“爱心妈妈”帮扶计划、团委“青年夜校”、科协科普课堂等“1+N”服务矩阵全面铺开,累计开展美德信用积分兑换、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等活动百余场,服务覆盖超万人;公益商业双循环,公园里社区试点“公益+低偿”模式,8家机构入驻提供每月8—10场免费课程,夜间周末低偿服务反哺社区基金,形成“自我造血”良性机制,实现文化服务与社区发展“双赢”。

内生动力持续迸发,培育“共建共享”文化新生态

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薛城区推动居民从“文化旁观者”变“治理主角”。广宣传、提参与,通过社区公告、微信群、“文化惠民日历”小程序等渠道,精准推送活动信息,15分钟文化圈知晓率达90%以上;育队伍、强自治,挖掘“五老”及文艺骨干,各社区组建京剧、非遗陶笛等各类文体队伍平均3支以上,凯润社区12支队伍年开展活动超百场,2800余人次主动参与,形成“居民编、居民演、居民享”的自治氛围;重需求、优供给,建立群众满意度动态评估机制,依据反馈调整56个下沉项目,定制“点单式”文化套餐,让服务更贴民心、更合民意。

截至目前,薛城区56个优质文化资源下基层项目已开展惠民活动300余场次,惠及群众超5万人次。从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到现代艺术的创新表达,从孩童的琅琅书声到老人的欢声笑语,“家门口的文化圈”正成为居民精神共富的 “加油站”。

未来,薛城区将持续深化“资源下沉—多元协同—居民自治”闭环机制,让优质文化如春风化雨般浸润每一个社区,为基层文化治理现代化贡献更多“薛城智慧”,让文化惠民的幸福图景在城乡大地徐徐铺展。

(大众新闻记者 孟令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