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交汇点 > 文章详情

“报班”不花钱,同学当“教练” ……当身材管理成为大学“必修课”

转自:交汇点 2025-05-08 13:29:09

“热身完先慢跑40分钟,休整后再进行力量训练。”4月下旬,南京邮电大学的体育场内,一节特殊的体育课正在进行。当“体重管理”成为全民热词,江苏高校纷纷响应号召,让科学管理身材成为大学里的必修课程,不仅开设减肥类体育课,还推出了健康减脂餐,一场场“变形记”正在上演。

健康档案“监督”超标学生减重

“跑完3公里衣服都湿透了,平板支撑最后几秒也很难熬。不过,现在穿原来的衣服都宽松了。”见到记者时,南京邮电大学学生周炜杭正大汗淋漓。经过学校“健康体适能班”的强化训练,他的BMI指数(身体质量指数)已经达标。

“课程很简单,但重在坚持。关键是要管住嘴、迈开腿。”南京邮电大学体育部副主任王东海告诉记者。从去年3月开始,南邮就开设了健康体适能教学班。由体育老师组成“健康导师团”,依托体质监测系统动态跟踪学生BMI、体测成绩等指标,针对BMI≥28的超重学生开班,提供运动、饮食、行为干预“三位一体”服务。

南京邮电大学的体育课上,同学们正在做平板支撑。 “我们会根据同学们的情况形成个性化健康档案,帮助他们通过循序渐进的锻炼,科学有效地减重。在课堂外,我们也会要求学生上传每天的饮食,进行健康饮食管理。”王东海说,一年多来,该校参训学生BMI平均下降4.2,体测合格率提升18.7%。

南京邮电大学的体育课上,同学们正在进行核心力量和腿部力量的锻炼。 “有人下午想打羽毛球吗?在线组队!”“提醒大家,饮食尽量营养素齐全,但晚餐要严格控制碳水摄入。”自3月底开班以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体重管理班有着55位成员的微信群便热闹非凡。大家积极分享运动计划,交流每日饮食搭配心得,体育老师们也定期发布科学健身教程——每周集中授课4次,每天80分钟“有氧运动+”课程。

在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同学们一大早就开始体育锻炼。 “我们分析学生体质测试数据发现,全校超过30%的男生超重,甚至有的学生小小年纪患上了轻度脂肪肝。”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体育学院院长洪煜介绍。令人欣喜的是,一个多月来,体重管理班有近10位同学已减重5斤以上。该校大一新生吴昊告诉记者,他不仅体重下降、体能增强,还收获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心情也更加愉悦。

体育课程引导“小白”身材管理

“运动塑形不仅仅针对体重超标的同学,我们的目的最终是要让学生形成锻炼的习惯。”南通大学体育老师吕丽说。在慕课平台上,她的线上课程《身材管理》有近1.5万名学生选修。

“以前上体育课,更多聚焦足球、篮球、跑步、健美操等单项运动,但学生们不了解怎样通过这些运动让身体更健康。”吕丽说,课程主要是想让更多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机能,找到适合的运动方式。“我们希望培养更多‘运动小白’掌握科学健身的能力。”

吕丽和同学们分享减脂餐 除了线上开课,《身材管理》在南通大学的课程也“一课难求”,不少没选上课的同学还会请吕老师“开小灶”。“我们的课程需要借助弹力绳、壶铃、泡沫滚轴、瑜伽垫等工具。让同学们从心理、饮食、运动方式、睡眠等多方面进行管理。”吕丽发现,近年来圆肩驼背、骨盆前倾或者脊柱侧弯的同学增多,因此课程加入了体态引导的内容。

减重除了在体育课堂内,更在平时。不少同学会跟着社交媒体的博主锻炼,但不知道自己是否适合这些减重方式、其推荐的减肥产品是否靠谱。这也成了体育老师们需要解答的问题。“网上火爆的减肥方法并不一定适合每个人,运动处方也要因人而异。”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体育老师万廉告诉记者。

体育专业学生化身校园“私教”

对于一些体育专业的学生,校园里的减重课程也正是他们实践的机会。

“以前总觉得跑步是最简单的运动,但其实跑步时长、配速、强度的不同,会直接影响减重效果。”去年9月,南京体育学院大二学生任家乐选报了学校新开办的智慧体重管理微专业。课程中多个模块的教学让她意识到减重并非简单的“迈开腿、管住嘴”,“在老师引导下,我借助可穿戴智能设备的数据,直观了解到运动时身体机能发生的变化”。

南京体育学院运动健康学院院长汤强认为,当下全民健康需求高涨,专业体重管理师资匮乏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痛点。因此学校筹备智慧体重管理微专业,为行业培育专业教师人才。“校内专业教师与临床医生、康复师等校外兼职教师,联合组建教学团队,开展联合授课。学生可以在南京市体育医院、南京市迈皋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进行实训,实现校内课堂学习、校内业余实践与校外实操实训的互动和转换。”

“前几天有位同学给我发来消息,说肚子开始有了线条,心里美美的。”扬州市职业大学体育运营与管理专业大三学生吴春琴告诉记者。这名同学就是她的“减脂学员”。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扬州市职业大学为在校师生们开出“运动处方”,体育学院的学生化身“私人健身教练”,为需要减肥、养生或治疗伤痛的师生做好训练计划,并提供陪跑、陪练和健身指导服务。“在学校指导老师和同学们锻炼的时候,我发现实操和理论学习有所区别。我们既要提供专业方法,也要提供情绪价值,让大家快乐运动。”校园实践经验也让吴春琴在就业市场上获得青睐,即将毕业的她已经收获一家健身会所的Offer。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叶真 谢诗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