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检察 > 文章详情

守护“生命摆渡人”!这场检察听证会开在党群服务中心

转自:上海检察 2025-05-08 12:16:59

来源 | 闵行检察

“实在不好意思,我那天喝多了,现在我诚恳地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多谢你们及时把我拉上120救护车顺利送医,保障了我的生命安全。”

日前,一场特殊的检察听证会在上海市闵行区梅陇镇党群服务中心召开,这场听证会由闵行区检察院副检察长杨建锋主持,主角则是闵行区医疗急救中心的急救员娄某某和满脸懊悔的被申请人张某某。

“检察+工会”

为劳动者权益“撑腰”

故事回溯到2024年9月的夜晚,急救中心急救员娄先生像往常一样接到急救任务后随即前往现场。在转运醉酒倒地的张某某时,突然被其踹中左侧胸壁。

“当时疼得直不起腰”,回忆起受伤瞬间,娄先生的声音有些哽咽。他肋骨原本就有旧伤,这次的伤害加重了他的伤情,更让他心寒的是,事后张某某态度冷漠,也迟迟未进行赔偿。

作为一线劳动者,娄先生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向区总工会求助。这条线索依托“检察+工会”协作机制,迅速流转到闵行区检察院。承办检察官翻开卷宗后发现,娄先生本身是农村户口,也是家中的主要劳动力,全家仍住在远郊的自建房。

“事发后双方始终未能达成和解,这个守护生命的特殊职业群体,自身被侵权受伤后却陷入维权困境。”娄某某提交支持起诉申请,闵行区检察院依法受理。

检察力量

嵌入社会治理末梢

审查期间,承办检察官多次与娄先生沟通,详细了解案件事实与娄先生的身体、家庭状况,通过整理案件材料,帮助其梳理相关证据,厘清案件事实。

为了更好从源头化解纠纷,依托全市首创检察体系化赋能基层网格治理机制,被申请人张某某所在社区网格的法治检察员黎洪友收到移送线索后,主动和网格负责人对接,与居委干部共同向张某某明晰事理。

“检察机关支持起诉案件不是简单代替维权,而是搭建平等对话的平台。”检察官在走访中了解到,申请人不仅需要经济上应有的补偿,更渴望对方赔礼道歉,获得职业尊严的认可;被申请人虽懊悔却困于沟通障碍。这种诉求错位,恰恰需要检察智慧来破局。

如何更好落实以“三个善于”做实可感可触的检察为民,检察官敏锐捕捉到案件背后关乎特殊职业群体权益保障的社会价值,针对娄某某身体权、健康权纠纷支持起诉一案在梅陇镇党群服务中心召开公开听证。市人大代表、区政协委员、人民调解员受邀担任听证员,部分市人大代表,区总工会、区医务工会、区医疗急救中心、梅陇镇党群服务中心、梅陇镇某居民区相关负责人及居民旁听。

“支持起诉+公开听证+多元共治”

共筑劳动者“护身符”

听证会上,双方当事人就案件事实进行充分阐述,承办检察官、听证员耐心疏导和释法说理,帮助张某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真诚悔过。当双方在听证员见证下签署和解协议,张某某当场支付赔偿款,并转向娄先生亲口说“对不起”时,娄先生终于释怀,他眼角泛泪:“没想到检察院会为我们这样的普通人这么上心。”

本案中,检察院主动将听证会选址在被申请人所属社区,邀请多方力量参与,既推动个案解决,更以“解剖麻雀”的方式探索类案治理路径。

会后举行的意见征集座谈会上,来自医疗、工会、社区的各界代表热议不断。区医务工会主席陈焰感慨:“当‘检察蓝’守护‘天使白’,职业尊严就有了坚实后盾。”

市人大代表施劲东动情表示:“医护人员有时候会被误解,但今天的听证会传递了鲜明信号——法律永远是正义的后盾!”

市人大代表彭燕玲则关注长效机制:“如何将个案经验转化为制度保障,为立法提供蓝本?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实践,达到‘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的效果,让特殊职业群体感受到‘被看见’的尊严。”

“每个民生‘小案’都是社会治理的晴雨表。”杨建锋副检察长在总结时强调。这场听证会的意义早已超越个案——它是以检察之力融入基层治理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闵行区检察院通过“支持起诉+公开听证+多元共治”模式,依托今年设立的闵行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维护联系点,办理了36起劳动者权益保护案件,推动形成了“工会发现线索+检察介入调解+社会协同治理”的维权闭环。从“坐堂问案”到“上门出诊”,从“单枪匹马”到“多方联动”,检察官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法律纾解民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