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小学“四史”应该怎么教?怎么学?这次研讨会给出了掷地有声的答案。为推动中小学“四史”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4月30日,青岛市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四史教育”(QJK2021B044)研讨活动在青岛西海岸新区海青初级中学举行。
研讨会由区教育和体育科学研究院初中历史教研员徐文科老师主持,新区九年级历史备课组长,《中小学“四史”教育》课题组成员以及西海岸新区教研工作坊成员出席了本次活动。活动以《中小学“四史”教育》课题研讨为核心,通过教学展示、经验交流、课题解读三大模块,共同探讨新时代中小学“四史”教育实施的新策略与新路径,研究如何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研究如何设计思政课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内容,研究如何体现不同学段特点。青岛市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四史教育”(QJK2021B044)的课题组主要成员海青初级中学杜秀军老师展示了一节精彩的市级名师开放课。
“进教材”是推进中小学四史教育的重要支撑,在“三进”中是基础。徐文科老师进行了《“四史”教育培根铸魂,深植民族红色基因》的典型经验介绍,系统梳理了《中小学“四史”教育》的课题研究背景和研究过程。在推进中小学四史教育的实践中,小学阶段重在开展启蒙性学习,启蒙道德情感,引导学生形成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情感,具有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初中阶段重在开展体验性学习,打牢思想基础,引导学生把党、祖国、人民装在心中,强化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高中阶段重在开展常识性学习,提升政治素养,引导学生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开展探究性学习,开展理论性学习,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在推进中小学四史教育的实践中,要实现“四个转化”,即实现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转化,教材体系向课程体系转化,课程体系向价值体系转化,价值体系向情感和行动转化。
“进课堂”是推进中小学四史教育的重要载体,在“三进”中是核心。杜秀军老师以《党的光辉照我心,亿万红心跟党走——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为主题,创新设计五位一体任务链的教学框架,引导学生自主构建认知体系。通过系统性创设“开天辟地救中国(1921年-1949年)”“改天换地兴中国(1949年-1978年)”“翻天覆地富中国(1978年以后)”“惊天动地强中国(2012年以后)”“顶天立地立中国”五大任务模块和系统性梳理“中国共产党怎样救中国”“中国共产党怎样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怎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怎样取得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四大问题,再认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中“怎样能”的光辉历程。通过系统性创设“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救中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取得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在中国行得通”等五大问题,系统性探究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逐点透析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三个密码,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进头脑”是推进中小学四史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三进”中是目的。在此次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课堂教学中,立足基础知识和深度历史思维,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教育引导学生弄清楚了当今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自己所应担负的历史责任,深刻理解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增强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和行动自觉,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通过中小学四史教育的课堂实践,牢牢把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条主线,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把价值体系向情感和行动转化,引领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自诞生那刻起就拥有“十大力量”,即拥有使命的力量、拥有真理的力量、拥有道义的力量、拥有精神的力量、拥有创新的力量、拥有组织的力量、拥有骨干的力量、拥有包容的力量、拥有自我革命的力量、拥有人民的力量,做到了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此次研讨会,通过整合人才、阵地、载体、机制等要素,立足学校、学段、学生实际,把握学生特点,贴近学生需求,推动了中小学四史教育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此次研讨会,准确把握了以党史学习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思政课教学目标要求、重点内容、课程载体,以价值观和方法论教育为切入点,促进了“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延伸,融入的思政课经验做法有机推动了思政课质量的再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