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 “文博热”持续升温,逛博物馆、游遗址公园已经成为旅游新风尚。这表明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发生了深刻转变,不仅是文化消费的革新,更是文化基因的深层激活和情感共鸣。
数字背后:文化自信的全民觉醒,国风生活方式成时尚
今年“五一”假期,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量突破6049万人次,同比增长17%。陕西以652万人次登顶省份榜单,江苏、山东等省份接待观众超300万人次。这组数据背后,是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索”的质变,更多游客走进博物馆、遗址公园感受历史、体验传统。
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的丰盈,人们文化自信心不断增强,对新潮文化的期待目光开始由外转内,将传统文化转换为新潮的日常生活方式,促进了传统与现代的交互融合。在泉城济南穿汉服游百花洲、逛文庙成为很多年轻人的时尚之选,围炉煮茶也成为忙碌生活的点缀,传统重新融入日常,成为人们追逐的国风生活方式。
科技赋能:历史叙事的破界实验,“数字+”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通过技术创新打破时空壁垒,构建起虚实交融的文化场域,沉浸式体验成为激活文博活力的核心引擎。郑州博物馆的“丝绸幻旅”VR项目带观众穿越千年丝路,太原晋祠让宋代彩塑通过全息投影“开口说话”,洛阳博物馆的“洛博之夜——一夜探古今”融合实景演艺与深度讲解展示文物背后的历史。
AI与数字技术不仅重构空间感知,还打破了“玻璃柜+解说牌”的传统模式,光影交织中使历史从单向展示转为多维对话,文物也不再是静态的历史遗存,过去的参观模式也转化为人机交互的“考古体验”,技术变革正成为文化价值观传递的新介质。
跨界融合:传统文化现代化表达,公众在参与中实现传承
考古遗址公园与非遗、民俗的创意嫁接,催生出“可触摸的历史”,提升了公众参与性和互动性,使参观活动有温度、可感知。甘肃悬泉置遗址打造交旅综合体实现“服务区变文化展厅”,太原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开设仿制文物挖掘区,北京祥体育博物馆观众手持奥运火炬传递,这类深度参与项目使参观者从旁观者变为文化再生产的主体。这类创新性实践打破了专业与业余的界限,使文化传承从“博物馆教育”升级为“生活实践”,文物展现更立体、更生动、更有魅力。
浙江自然博物院的夜探活动,备受家长与孩子青睐。在破解一个个谜题、跨越一道道关卡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领略到夜晚博物馆的独特魅力,更在欢声笑语里将知识悄然收入囊中,收获满满。
当博物馆夜游成为生活方式,当考古盲盒登上畅销榜单,当科技让千年文物“开口说话”,传统文化已突破时空桎梏,在沉浸式体验中完成与当代社会的价值共振。
加强传统文化与公众生活的深度联结,既是中华文明生命力的鲜活注脚,更为全球文化遗产活化提供了生动实践。未来,随着文博领域更多创新探索和实践应用,博物馆将不再只是存放历史的殿堂,而是鲜活地融入日常生活,激发更多人参与传统文化传承,让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
(大众新闻记者 左丰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