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假期,国内很多中小城市和小众景点成为热门旅游方向。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很多默默无闻的小众城市、小众景点,甚至不是景点的景点,都在短时间爆火,成为网红打卡地。
如今,一棵树,一座桥、一座老屋,都可以成为网红景点,给很多原本寂寂无名的小村庄带来了“泼天流量”。但也要看到,一方面是网红打卡地在网络上红红火火,引来很多网友千里奔赴,另一方面,这些打卡地并没有实质性带动当地文旅产业发展,甚至还干扰影响了当地居民正常生产生活。
今年3月,正值小麦返青季,安徽池州麦田中的一棵大树,因其“傲然独立”的形象,被网民形象地称为“孤独的树”,引来当地众多市民前往打卡合影。随着游客增多,因践踏了村民麦苗,导致村民有砍树的想法。4月下旬,这种情况再现,四川绵阳一片网红麦田,又被游客踩踏得满目疮痍,给种粮农民造成了不小损失。
近年来,很多地方政府热衷打造网红景点。这种做法确实可以提升当地知名度,带动文旅产业发展,但旅游业涉及众多行业,是对目的地“吃住行游购娱”全方位的测试,一两个景点可以短时间带来流量,但很难留住游客,更难形成可观的旅游消费。因此,各地在打造网红景点时,一定要做好上下游的配套,避免出现网红景点扰民不富民的情况。
近年来,“去景区化”成为旅游新趋势,“奔县游”成为旅游的“顶流”,这给广大乡村和县域带来了新机遇。不少县域,通过“微度假综合体+非遗”模式完成配套升级成功出圈。去年国庆节期间,山西隰县凭借《黑神话:悟空》取景地之一,热度暴涨。国庆7天假期,不足10万人口的隰县,涌入9万多名游客,极大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农产品销售等产业发展。
乡村网红景点要实现富民的关键,还是要以文化特色为核心竞争力,以数字技术为传播杠杆,以利益共享为联结纽带,强化居民村民参与感,最终将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产业价值,最终实现“颜值”变“产值”,“网红”成“长红”。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评论员 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