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合作交流 > 文章详情

经验交流 | 曲靖罗平:沪滇协作绘新景,农文体旅融合促振兴

转自:上海合作交流 2025-05-06 19:51:25

近日,罗平县大水井乡革来河畔农文旅产业示范园在新沟村正式开园。此次开园仪式邀请沪滇两地代表、县直部门、企业嘉宾、媒体及游客代表共同见证。作为沪滇协作重点项目,该示范园集生态观光、农耕体验、休闲度假于一体,标志着罗平县大水井乡在推进体旅深度融合的发展道路上迈出关键一步不仅是大水井乡乡村振兴的里程碑,更是沪滇协作的又一个生动实践。

近年来,在宝山区对口帮扶下,大水井乡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和民族文化特色,探索“农业+文化+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模式,逐步组建了“全域联动发展矩阵”,形成了以“棠梨凹苗寨、杨家寨村、新沟村”为代表的旅游示范带和以“山海印民宿群、革来干酸菜加工厂、集镇商贸中心”为代表的产业发展带,以及以“欢乐越野跑、农事运动会”为代表的赛事活力带,构建起“示范引领、产业联动、全民参与”的乡村振兴发展新格局。

农旅融合,土产变特产。在沪滇协作支持下,以“革来大米”为核心,推动全产业链建设,建成5000亩优质水稻示范区,2024年实现大米产量1000余吨,产值500余万元。将革来大米、革来干酸菜、生态蜂蜜和苗族刺绣等品类融合,推出特色伴手礼“井礼”,赋予传统物产情感价值与文化内涵,并进入沪滇协作消费帮扶范围,援滇干部积极搭建销售桥梁,实现“一份特产承载多重乡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文旅融合,乡村变景区。在上海市和宝山区帮扶下,深挖本地苗族文化特色,建成国家AAA级景区棠梨凹苗寨,依托沪滇协作建设“棠梨山海印”农文旅示范村,补全了棠梨凹“品特色菜肴、赏十万峰林、游棠梨村寨、住苗家民宿”的旅游链条,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旅游新业态。此外,挖掘苗族传统歌舞、民俗和农耕文化,组建大水井乡苗族歌舞表演队,整理编排苗家迎宾礼、“苗家敬酒歌”、“芦笙大团圆”、婚俗表演、苗族篝火晚会等歌舞节目,歌舞表演队由13人组成,均为擅长苗族歌舞的本地村民,据了解,表演队每场演出费约800余元,年收入2.6万余元。同时,竭力推进非遗文化传承,重塑苗族婚俗、传承苗族刺绣,苗族婚俗成功申报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歹村村民李梅被命名为市级苗绣传承人,在她的带领下,5名当地村民成为苗绣绣娘。刺绣产品也受到了上海等地游客的欢迎。据统计,近三年来,5名绣娘通过各种途径接单500余件,累计收入10万余元,既传承和保护了非遗文化,又促进了群众增收。

体旅融合,青山变赛场。依托十万大山峰林资源,打造“体育+生态+民俗”特色体旅模式。开发12公里竞技畅跑线路,9公里非竞技畅玩线路,2025年5月1日首次举办欢乐越野跑,吸引县内外户外运动爱好者超600余人参加,比赛的几个主要节点串联起了沪滇项目组团打造的“棠梨凹苗寨、杨家寨村、新沟村”为代表的旅游示范带。为了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援滇干部同本地干部一起多次实地踏勘、聚力谋划、反复论证,共同研究确立了农文体旅融合的发展路子。比赛中,选手们从晨雾笼罩的苗寨棠梨凹启程,感受山径野趣,路过革来河畔的美丽杨家寨,与清澈河水相伴前行,挑战新沟村天然陡壁,与山路峭壁对话,体验户外运动的趣味与快感。今年,大水井乡还创新设计了以小鸡别跑、浑水摸鱼、农耕耙田、磨豆腐等为主要活动内容的农事运动会,与丰收节、米线节联动,让游客体验农耕乐趣、邂逅人间至味。近三年来,赛事带动周边民宿入住率达80%,农户通过赛事服务、土特产销售户均额外增收1万余元,实现“一场比赛活一方山水”。

“政府组织这个跑步比赛和农事运动会,跟我们农村生产紧密相关,不仅游客觉得有意思,我们当地人都觉得很好玩!现在,游客也一天比一天多起来,我们在村子里面摆摊卖点土特产,特别是我们革来大米和革来干酸菜,现在都供不应求了。还能够在民宿上班,增加了我们的收入。我们每天心情愉悦又有收入,日子真的是越来越好了”杨家寨村的村民周金华说。

如今的大水井乘着沪滇协作的东风,基础设施全面升级,乡村更宜居;三产融合激活潜能产业更加兴旺就近务工渠道多元,群众更富裕。山水田园间,一幅村美业兴、民富的乡村振兴图景正徐徐铺展。未来,大水井乡将以此次示范园开园和运动赛事为契机,持续深化沪滇协作,加快构建以旅兴农、以产带农、以链富农的农文体旅协同发展格局,让跨越山海的深情,续写共同富裕的崭新篇章!

来源:宝山区政府合作交流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