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第一教育 > 文章详情

创办五年,这所“宝藏”学校处处有惊喜,学生“抢”着上课?

转自:第一教育 2025-05-06 18:19:29

一所2020年创办的年轻九年一贯制学校,如何让学生和家长体会一贯制教育的优势?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附属松江泗泾实验学校校长季国栋表示,九年一贯制,不是小学初中的简单相加,而是构建一个孩子的成长生态圈。学校用连贯的课程体系和导师陪伴制,让孩子的“学习力”与“生命力”获得九年的持续赋能。

初入工程大泗泾附校校园,红白相间的教学楼显得“平平无奇”;走进其中才发现,原来藏着这么多惊喜——这里有能烧制精美陶瓷的专业窑炉,配备先进仪器的地理、生物、物理等学科实验室和设施齐全的运动场馆……这所“内外有别”的学校,用实力诠释质朴外表下的不凡内涵。

建校五年来,工程大泗泾附校办学成果显著。学校通过系统化教师培训体系持续提升师资水平,构建了特色鲜明的学科课程体系,同时创新家校共育机制,形成教育合力……跟随第一教育,一起来看——

推行全员导师制,

学生:严阵以待“抢”导师

“建校之初,我们就创新推行了全员导师制,通过八个精心设计的步骤逐步落地。”工程大泗泾附校副校长夏茂进介绍,全员导师制从组织领导到宣传发动,从热闹的师生互选到庄重的签约结对,再通过“我和导师之旅”系列活动持续推进。期间穿插“幸福课间”的暖心谈话、“1+X”导师联合家访等特色活动,最终以“我眼中的导师”总结交流收官。经过不断探索实践,这一机制已升级为广受好评的“导师有约”品牌项目。

其中,学校首创了在线选导师环节——与其说是选,不如说是“抢”更贴切。学校事先根据师生比例设定每位导师的带教名额,精心制作了电子邀请卡。选导师平台开放当晚,不少家庭全家总动员,有的甚至同时开动三台手机严阵以待,就为了在这场特别的“大战”中抢到心仪的导师。

师生互选以后如何更有仪式感?学校精心设计了“我和导师的XX之旅”系列主题活动——从书香满溢的“读书之旅”到创意飞扬的“连廊艺术之旅”,再到最新推出的“科技艺术之旅”(“穿越时空”、玩转科艺,这场校园嘉年华让知识“活”起来——)……每次活动,学生们都会手持专属的争章卡和结对档案,依次完成“我的导师我来找”“我和导师签个约”“我与导师共读书”“我跟导师留个影”“我和导师秀成果”等仪式感满满的结对环节。

据了解,工程大附校现有135名教师,平均年龄31.3岁,研究生占比46.7%,其中正高级教师2名,特级教师2名,松江区拔尖人才、教育领军人才1名,松江区首席教师1名,区镇两级学科(德育)名师五十余名。此外,还有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舞蹈学院、中央美院等高校毕业的青年才俊。

六大课程群,两个特色课程体系

做好与时俱进的教育

工程大泗泾附校以“立德树人、课程育人”为课程设计基点,“厚德勤业,天天向上”为课程设计底色,立足“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指导意见,依托高校资源创建以“向上”为核心的“向善”“向真”“向阳”“向美”“向勤”和“向新”六大课程群。其中,学校着力打造了科创“向新”和体育“向阳”两大特色课程体系建校近五年,学生在区级以上获奖1351项。

学校不断推进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先后创建航模、无人机编程、3D打印、陶艺、创意表演等多门特色课程。工程大泗泾附校副校长张继民介绍,学校结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资源,以及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围绕“航空•飞行”“绿色•低碳”“智慧•交通”“创意•设计”“思维•表达”五大科创主题,探索和实践在真实情景下培养中小学生科学兴趣、创新思维、探究能力的有效路径,打造“科学探索+”品牌实践活动,让中小学生有机会走进大学、科技馆、研发中心参加探究实践活动;成立“青少年科创研究院”让校内选拔的小研究员可以在基础教育阶段走进大学实验室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学校获评全国航空特色学校。

值得一提的是,工程大泗泾附校围绕生态文明教育,设计并开展了系列创新活动课程。其中,为响应国家“双碳”目标,推进低碳绿色校园建设,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中小学教育体系,学校依托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相关课程,开发了绿色低碳科学素养与创新思维校本课程——“碳之足迹”,并率先在小学三、四年级试点。该课程具有完善的运行机制、模块化课程体系以及科学的评价系统,采用“双师两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综合创新能力。 

“碳之足迹”以绿色低碳科普教育为目标,整合国家一流专业资源,将美丽中国建设、“双碳”战略、污染防治及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适合小学生的跨学科教学模式,涵盖科学、化学、生物学、地理、信息科技等学科,并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碳之足迹”注重战略性、实践性与交叉性,帮助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促进“知、情、意、行”的统一,最终成为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参与者、宣传者和引领者。学生作品“正在发生的那件小事”获全国一等奖。

工程大泗泾附校依托松江区教育局及体育局资源,系统打造了射击、帆船、田径、乒乓球、排球等课程,结合体育课、课后服务构建“向阳”特色体育课程纵向体系。“向阳”课程设计坚持因学生而课程原则,充分整合校内特色场馆及区域资源,通过体育课与体活课联动,形成“基础认知—实践体验—竞赛提升”的进阶路径。例如,帆船课程利用地理优势,结合学生天赋评估,实现技能掌握与竞技水平双提升,其中,学校激光射击队获2024年上海市学生运动会男子组、女子组两项团体第一名,四(6)班黄诗涵经个性化培养获中日韩新四国帆船联赛冠军。

“向阳”课程注重知行合一,促进学生体质健康与运动技能协同发展。课程采用图谱分析法,以“健康、智慧、合作、有为”四维目标为评价框架,量化分析课程设置的均衡性:帆船、田径等课程通过高强度训练显著提升学生心肺功能(健康维度),排球、乒乓球等团队项目培养协作能力(合作维度)。

学校定期根据维度占比动态调整课程结构,如增加射击课程专注力训练、拓展社区徒步活动等,工程大泗泾附校副校长张范辉表示,“通过因学生而课程’的个性化原则,针对特长学生提供高阶训练,对普通学生强化基础技能普及,最终实现‘一生一技能’的目标,系统性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让每一位家长成为学校办学的参与者”

“让每一位家长成为学校办学的参与者。学校不只是教师的学校,还是家长和孩子们的学校。”工程大泗泾附校校长季国栋指出,学校高度重视家校协同,通过定期召开校级、年级家委会会议,邀请家长共同参与学校建设、活动策划、校服征订、代办费用管理等重要事项的讨论与决策,确保家长及时掌握学校发展动态。在家委会成员的积极支持下,家校合作成效显著。

学校持续优化家校共育机制,定期组织家长走进校园,开展“与食堂经理面对面”活动,实地参观食堂运营情况,并提出改进建议,共同保障学生饮食健康。同时,学校依托“思政乐学堂”平台,广泛吸纳家长资源,招募家长志愿者参与课程授课及社会实践基地建设。部分家长还发挥自身特长,如摄影、视频剪辑等,主动参与学校大型活动的拍摄与宣传视频制作,部分作品被“学习强国”平台收录,进一步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学校通过“需求调研—专家指导—持续跟进”的模式系统提升家长家庭教育能力。前期了解家长在亲子沟通、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实际困惑,随后针对性邀请大学心理专家、区域心理健康教育负责人、法治教育工作者等专业人士开展专题指导,内容涵盖“双减”背景下的家庭教育策略、家庭教育促进法解读、青春期亲子沟通技巧等实用主题。同时,通过学校“腾飞家校”微信平台定期推送心理健康教育资讯,形成“线下专题讲座+线上持续指导”的双轨模式,切实帮助家长掌握科学育儿方法,提升亲子互动质量,共同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此外,学校还创新家校互动形式,连续两年在元旦期间举办特色体育联谊活动:首届“家校篮球赛”聚焦爸爸们,第二届纳入“家校羽毛球赛”面向妈妈们,活动吸引了家长踊跃参与,孩子热情助威。季国栋表示,“这类活动通过运动竞技的形式,有效促进了家校情感交流,增进了教育共识。”

文字:周紫昕

图片由学校提供

编辑:周紫昕

校对:曹铒

责任编辑:吴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