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商银行崇明支行全新打造的“暖心驿站”正式亮相。记者了解到,站内通过配置三档分级老花镜、无障碍升降填单台,增设崇明话金融服务,组建“金晖助老”移动服务队等适老化改造,让“银发族”在智能设备普及的金融场景中,获得贴心的关怀。 硬件焕新:细微之处见真章 记者走进位于南门路的工商银行崇明支行营业大厅看到,适老化设计无处不在。为了破解老年群体“视界难题”,厅内精心配置了100度、200度、300度三档渐进式老花镜,确保老年客户轻松完成阅读需求。据了解,三档老花镜的使用频率日均超15人次,成为老年客户交口称赞的“贴心助手”,更印证了“金融服务无小事”的匠心温度。 网点还配置了放大镜及大字版业务指南,特设可升降移动填单台,方便坐轮椅的客户书写。在无障碍通道、ATM机、智能服务区、电子银行体验区等8处关键点位安装紧急呼叫按钮,按钮设计醒目易操作,确保员工30秒内响应。另外,在便民柜内常备拐杖、血压计、轮椅,此外,助盲卡采用凸点盲文与荧光色对比设计,书写板配备加粗笔槽防滑落,细节处更彰显贴心。 “暖心驿站”还提供休憩椅、冷热水、打气筒、急救包等,每月服务户外工作者约100人次。特别打造的养老文化客厅内,崇明土布装饰画唤醒乡愁记忆,空调导风板巧妙避开老人坐席,配以《老年报》与休憩躺椅,营造出家一般的松弛感。 沟通破壁:方言乡音润心田 “阿婆,今朝要存定期伐?”工作人员带着糯软崇明腔的问候,瞬间拉近了与老年客户的距离。网点编制的《崇明话金融服务30句》手册,让员工与老人沟通零障碍,将专业术语转化为地道乡音。尤其在每月15日养老金发放高峰,网点巧妙利用客户等候时段,将“板凳课堂”融入服务动线——员工与老人们围坐成圈,用崇明话演绎“真假养老金补发通知”“冒充子女救急转账”等诈骗套路。员工模仿骗子口吻的方言表演,逗得老人们哈哈大笑,也让老人在笑声中牢牢记住了防诈要点;网点员工小王还化身“金融画匠”,手绘漫画反诈宣传海报,将“切勿出借自己的银行卡”“切勿贪图高收益”等反诈小技巧转化为老年人更容易理解的图像。 据介绍,2023年以来,厅内开展28场方言金融讲座,覆盖500余人次,老年客户业务办理时长缩短40%,“工行阿姨”的贴心服务化作街坊口口相传的“有事体寻伊拉”。 服务延伸:风雨无阻送温情 70岁的王叔叔因风湿性关节炎常年卧床,老伴带着他的身份证到网点求助时,柜员小刘用崇明话承诺给予上门服务。次日清晨,“金晖助老”移动服务队便带着便携式智能柜员机走进村宅,在老人床前完成身份核验、指纹录入全流程。看着新卡从设备中“吐”出,王叔叔拉着队员的手念叨:“原以为我要去镇上的银行办理,很麻烦,没想到工作人员跑到我家来了,真是太方便了!” 近年来,网点组建“金晖助老”移动服务队。这支队伍是由网点服务分管行长牵头,网点内2名大堂经理、2名客户经理、2名客服经理组成的7人小队,专为岛上独居、失能、偏远村居老人搭建“流动银行”,办理社保卡补办、医疗费支取等时效性业务,客户通过拨打网点对外服务电话预约后,24小时内响应。据介绍,2023年至今,这支队伍累计上门服务43次,足迹遍布18个村居,用沾满泥点的裤脚丈量出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工行崇明支行持续以“瀛洲工匠”精神精耕适老服务,为老年客户群体破解方言服务“听不懂”、跨越智慧终端“不会用”、解决上门服务“出门难”等难题。作为金融服务者,他们让“银发金融”在海岛沃土绽放温暖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