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崇明 > 文章详情

“三张清单”精准导航,退役军人服务站成为社区治理“动力引擎”

转自:上海崇明 2025-05-06 15:37:30

东平镇长江新村共有107名退役军人,近年来,长江新村退役军人服务站依托“需求清单、人员清单、服务清单”精准导航,让辖区内退役军人的每一份需求被看见、被回应、被满足。同时退役军人组成的“社区尖兵队”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践行誓言,退役军人风采在社区治理中持续闪耀,成为居民身边触手可及的温暖与力量。

“需求清单”架起为兵服务“连心桥”

服务站坚持把收录需求作为服务工作的首要环节,通过建立动态更新的“退役军人需求清单”,系统梳理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将退役军人服务站划分为政策咨询、就业帮扶、爱心服务三大功能区,涵盖优抚认证、就业指导、医疗协助、生活照料等具体事项。在服务站站长、“兵支书”武文军的带领下,工作人员通过定期走访、日常接待、电话回访等多种渠道收集需求信息,确保不遗漏任何一个服务对象的诉求。

服务站常态化走访,精准服务高龄、独居老兵,代配药品、照料生活等贴心服务,解决80余件生活难题,实现“组织关怀零距离”。在服务站的引领下,退役老兵从“服务对象”变身社区治理“硬核力量”。他们活跃在社区治理一线:在老旧小区电梯加装中协调矛盾;在老年活动室改造时出谋划策;在美好社区建设中冲锋在前。“需求清单”从针对退役军人的单一性转换为退役军人投身社区治理的多样性。

“人员清单”织密基层治理“服务网”

为确保每项需求都能得到及时响应,服务站建立了科学规范的“人员清单”,发动成立了“军徽闪耀”志愿服务队,这支由20多名退役军人组成的“社区尖兵队”,充分发挥军人本色,在社区治理中展现出强大的服务力量。

面对老旧小区设施老化难题,队员们主动化身“民情侦察兵”,逐户走访倾听居民诉求,用脚步绘制出电梯加装、道路修缮等实事“民生地图”,推动多项群众关切的议题进入“红梅同心议事会”,成为破解治理困局的“破题手”。在守护老年群体的行动中,“军徽闪耀”志愿服务队的成员们主动承担起“为老守护”的职责。他们坚持定期上门,检修家电、代办事宜,用一次次“暖心敲门”,为独居老人送去生活便利与关怀,用耐心与细心叩开老人们的心门;在社区安全防线的构筑上,队员们化身为“安全卫士”,穿梭于楼栋之间,仔细排查潜在风险,用实际行动为社区安全保驾护航;在防汛抗台的紧要关头,他们闻“汛”而动、迎“风”而上,搬运沙袋、移除倒伏树木,筑起守护居民生命财产的“钢铁长城”。在一个个志愿服务中,传递“退役不退志”的精神力量,在居民心中播撒精神文明的种子。

“服务清单”赓续红色基因“传承路”

服务站对应“需求清单”制定了“服务清单”,确保每一项需求都能得到有效落实。截至目前,服务站的三大功能区累计办理相关事项200余件,开展技能培训和岗位推荐服务20余次,助力退役军人再就业。此外,服务站还注重发挥思想政治引领作用,通过“红色讲堂”、老兵故事会等形式传承红色基因。

80岁的“援越抗美”老兵吴国才常常带着军功章,在“红色讲堂”向年轻党员和青少年讲述火线入党的故事:“‘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叫苦!’党和国家交给我们的任务我们必须牢记心中!当年在战壕里宣誓,就是要把一生献给党和人民”。这些沉浸式课堂吸引了众多党员和青少年的参与,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活教材”。由10名退役老兵组成的“老兵合唱团”则用红色旋律凝聚社区向心力,他们身着戎装,在春节、“八一”等节点走进居民区、文化中心,唱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强军战歌》,用一首首红色旋律凝聚人心。在他们的感染下,居民区青少年跟着老兵学唱红歌、讲革命故事,形成“老兵带少年、少年敬老兵”的温暖传承,让红色基因在朝夕相处中浸润人心。

从需求清单上的民生小事到网格服务中的治理难题,从红色课堂上的精神传承到共建活动中的军民情谊,长江新村退役军人服务站始终以居民需求为出发点,将军人的忠诚担当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服务。褪去戎装,褪不去守护人民的赤诚;告别军旅,忘不了服务群众的初心。未来,他们将继续以脚步为笔、以真情为墨,在基层治理的画卷上勾勒出更多温暖图景,为居民的幸福生活垒砌牢不可破的坚实屏障,让退役军人的风采在为民服务的征程中永远熠熠生辉。

资料:区退役军人局

编辑: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