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有两件事让人津津乐道。一是日照景区在沙滩撒下几千斤蛤蜊,让赶海变成“海鲜盲盒”狂欢;二是重庆市荣昌区“巧接”卤鹅哥林江带来的“泼天流量”,既带火了当地文旅经济,也让卤鹅香飘全球。
两个不同地域、看似毫不相关的事件,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消费热潮中却揭示了一个共同的道理:真正的文旅创新不是简单的资源堆砌,而是通过创造性转化,让本土资源与当代人的情感需求产生共振。
日照景区没有止步于展示自然馈赠的蛤蜊,而是将其转化为游客可参与的“赶海狂欢”;荣昌没有满足于卤鹅的美味本身,而是将其编织进马拉松、龙舟赛等200多场活动中。这种转变的实质,是将静态资源转化为动态体验,让游客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正如荣昌区所谋划的,卤鹅被嵌入各类文化活动,游客可以“咬着卤鹅看龙舟竞渡”,在互动中感受城市温度。文旅创新需要从“物”到“事”的思维转变,这种体验经济的思维,正是当前文旅产业突破同质化竞争的关键。
当然,文旅创新更需要从“流量”到“留量”的深度转化。荣昌的实践尤为典型——从单条视频1.2亿次播放的“网红效应”,到系统构建“体验网、产业链、世界窗”的发展体系,体现了一种难能可贵的战略定力。当下不少地方追逐流量却昙花一现,正是因为缺乏将短期关注转化为长期价值的机制设计。荣昌通过设立“历史文化周”、非遗美食消费季等活动,将偶然的流量导入可持续的城市品牌建设中,这种“留量思维”值得借鉴。
而在促进消费的大背景下,文旅创新还应注重从“单一消费”到“综合效益”的价值拓展。日照的“撒蛤蜊”不仅带动了旅游收入,更通过生态友好的方式普及海洋知识;荣昌的“卤鹅营销”既促进了美食消费,又推动了非遗传承和城市形象传播。这种多元价值的创造,使文旅活动超越了简单的经济功能,成为连接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界的纽带。
从黄海之滨到巴渝大地,这些文旅创新实践告诉我们:激发消费活力不能靠简单的补贴促销,而要立足于对人的深层理解和对文化的创造性表达。当游客在日照沙滩收获惊喜,在荣昌街头感受热情,他们消费的不只是一份海鲜或一只卤鹅,更是一次难得的体验和一段值得珍藏的记忆,这正是文旅创新最动人的价值所在。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评论员 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