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印石,一把刻刀,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篆刻不仅是文字的艺术,更是历史的见证与匠心的凝结。今年春季学期,九亭社区学校开展非遗篆刻文化课堂,让市民在体验非遗魅力和感受匠心传承的同时,重温“二十四节气”蕴含的文化内核。
篆刻课堂:方寸之间见天地之大
在九亭社区学校的教室内,刻刀与石料的摩擦声此起彼伏,学员们专注地学习篆刻。这门古老技艺正在成为九亭居民的文化新宠。印章虽小,却融汇着豪迈飘逸的书法笔意,赏心悦目的构思绘画,更兼得巧夺天工的雕刻刀工,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锐利的刀锋,劲秀的字迹,掩饰不住学员兴奋的心情。社区居民黄教授一边展示刚刚完成的篆刻作品一边说道:“一直就有一个为自己雕刻一枚印章的心愿,今天终于做到了,要感谢许老师的指导,也让我进一步了解到汉字的博大精深。”
篆刻是书画之外的另一种语言。一刀一痕,都是作者内心世界的映射。主讲老师许宏河用了数十年时光打磨,将红色题材、城市地标、传统文化等元素融入形制,让古老技艺焕发新声。学员们在篆刻中感悟古人“观天察地”的智慧,面对“激光雕刻是否冲击传统”的提问,许宏河老师说:“科技是工具,文化是根脉。”他坚持手刻的温度,认为篆刻的核心在于“静能生慧”,好的篆刻作品要让人看懂、共鸣,像诗歌般传递情感。
节气入印:刻刀下的时光流转
目前九亭社区学校的篆刻课程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许宏河老师的课程思路是将自然时序融入方寸印石,从“清明踏青”到“冬至数九”,并通过设计节气图案,赋予篆刻作品生动的季节意象,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活力。“二十四节气”承载着农耕文明的智慧与深厚的情感。它们不仅仅是气候变化的简单反映,更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生活习俗和科学价值,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张城昊小朋友篆刻的是一枚“小满”的节气。他说:“小满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八个节气,是代表麦穗的果实刚刚充盈的意思。这也告诉我们一些人生哲理,要知足常乐,不必过度地追求完美,我们要多抓住一些生活中的小确幸,人生小满胜万全,何须多虑盈亏事。”
篆刻是解压的艺术,更是叩问文化根源的钥匙。当刀尖触及石面时,刻下的不仅是文字,更是五千年文明的温度。据悉,九亭镇围绕非遗传承、书法绘画、文明倡导等,开展了一系列的文旅融合活动,包括主题展演、艺术展览、戏曲展演、书香阅读等,以美育人、向美而行,让更多的居民游客享受文化艺术盛宴。
供稿:九亭镇分中心
编辑:周正豪 王红霞
审核:周样波 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