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济南老城区的胡同里,一盏头灯刺破黑暗。陈国瑞弓着腰,肩上的扁担压出一道血痕,粪桶晃荡声中,坚毅的背影穿过沉睡的街巷……十年,清出万吨污秽;十三年,从军营尖兵到“掏粪状元”,再到乡村振兴“顶流”第一书记。
今年五四前夕,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暨新时代青年先锋奖评选结果揭晓: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正式授予陈国瑞同志“中国新时代青年先锋奖”。此次全国共表彰677名青年先锋,陈国瑞是山东省环卫系统和乡村振兴领域唯一获此殊荣的代表。从军营尖兵到城市“清道夫”,从技术先锋到驻村第一书记,这位“扁担青年”用13年青春作答:何谓“人民需要的人”!
“扁担精神”炼成记:一人脏换万家净
“2008年大学毕业后,我原本计划着出国深造。但那一年,汶川发生特大地震,人民子弟兵舍生忘死抗震救灾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于是我选择参军入伍,报效祖国,经过努力,还光荣地成为一名特种兵。”四年军营,陈国瑞练就一身钢筋铁骨,却在退伍时选了条“掉粉”的路——考入济南市城管局城肥清运服务中心,当“掏粪工”。凌晨三点开工,粪水浸透胶鞋,扁担磨破肩膀,老城区旱厕的钥匙串在他腰间叮当作响。
一次同学聚会,一位许久不见的女同学问他,退伍回来在哪上班呢?没等陈国瑞回答,舍友抢过话,“你不知道呀!咱这特种兵现在当上‘厕所所长’,掏大粪呢!”满桌人的笑脸陈国瑞至今记得,那一刻,他的脸红到了脖子根,心中一遍遍地抱怨,“掏粪,掏粪怎么了,掏粪值得你们这么笑吗?”话虽如此,可之后的几天,他的情绪很差,开始瞧不起自己,觉得低人一等。这时,扁担也跟他开起了玩笑,一天深夜,他在挑粪,没走几步,扁担的铁钩突然断了。后果可想而知,他被粪水溅得满身都是,憋在心里的委屈,在那一刻全部爆发,陈国瑞抓起扁担重重地摔在了地上。“当兵那么苦,我没流过泪,那一刻,我哭得像个孩子。”
这时,老班长从粪水里捡起了扁担,拍着他的肩膀说:“别怪扁担!28年前,我第一次拿过这根扁担时跟你一样大。坚守这份工作,是因为大家需要我们,这就是我们的价值。你应该像扁担那样,有担当,有韧劲儿啊!”
“那一刻,我什么也说不出,在一位工龄比我年龄都大的老党员、老前辈面前,在一根承载了28年风雨汗水洗礼的扁担面前,我受的这点委屈,又算得了什么。后来,我的老班长因病去世,他走之前没有看到,我拿着这根被他修补好的扁担参加全市环卫工技能比武,得了第一名,被山东省住建厅授予岗位技术标兵称号。”陈国瑞告诉记者。
“金扁担”挑出新天地:传统行业闯出科技范儿
“扁担精神不是守旧,是用科技让民生更‘有范儿’!”为了实现几代环卫人“放下扁担、担起新时代环卫人重任”的愿望,陈国瑞自学机械理论知识,研究制造可以代替“手挖肩扛”的机械设备。数年勤耕不辍,他已成功申请两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机械设备制造也落了地,他取名就叫“扁担一号”。陈国瑞说,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让掏粪工人彻底解放双手,告别繁重的体力劳动,享受到国家科技进步带来的成果。2019年人民大会堂领奖时,他攥着扁担照片哽咽:“老班长,咱给扁担镶上金边了!”
陈国瑞平时也总想着为人民群众多做一点事、多出一份力。他自制记录本,利用业余时间,来到服务的辖区住户家进行走访调查,结合工作服务手册,将群众反映的问题和困难及时记录反馈,为百姓排忧解难。逢年过节,他还经常到上年纪的住户家送温暖,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温暖城管”理念。
从“清道夫”到“领头雁”:扁担一头挑城市,一头连乡村
2023年,陈国瑞扛着扁担“转场”商河县杨八士村,他主动请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他带着村民种果茶、搞花生酱加工,注册“杨八士”土特产商标,村集体增收30%;开设“乡村夜校”培育“新农人”,创新打造“百面劳模文化墙”,联合50余家单位绘制红色主题墙绘,将党的精神融入乡村美学,有关经验被央视报道,用心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荣誉属于所有基层奋斗者!”
“中国好人”“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山东省劳动模范”……13年间,陈国瑞把“冷板凳”坐成“热舞台”。面对“新时代青年先锋”的荣誉,他坦言:“这份奖属于千千万万扎根基层的奋斗者。我要做的,就是继续用扁担挑起民生冷暖,用青春点燃乡村振兴的火把!”
一根扁担,挑过粪桶,也挑过专利证书;扛在肩头是生计,立在田间是希望。陈国瑞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却写满“把小事干到极致”的信仰。新时代的“先锋”,或许正是这般模样——在“无人问津”处扎根,在“急难险重”时冲锋,用平凡之躯,点亮万家灯火。
(大众新闻记者 姜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