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青年节前夕,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冠军、上海科创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卢俊威领取了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卢俊威表示,这份荣誉既是对他“技能报国”的肯定,也让他更加明确“育人筑梦”的使命,他会告诉学生:职业教育的价值不在于掌握多少表面技巧,而在于能否秉持匠心、做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卢俊威出生于2000年,“我小时候拆过电脑,也曾没日没夜泡在虚拟世界里,直到初中时接触到物理,我发现电路非常有趣。”卢俊威在学校里选择了机电一体化专业学习,一学就是五年,2021年他来到上海科创职业技术学院并留校任教。
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新增了工业4.0赛项。有别于传统的机电项目,该项目涉及的技术领域更广,融合度更高。卢俊威与同校教师谢辉铉搭档选择这一赛项后,每天超过12小时钻研和实践,用一年的时间就掌握了机电、计算机通信、编程、AI智能等多个领域的技能核心点。
2024年9月在法国里昂举行的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卢俊威和谢辉铉搭档获得工业4.0赛项金牌,打破了欧洲国家在先进制造业板块的长期金牌垄断。他们同时以900分的成绩夺得“阿尔伯特·维达”大奖,该奖项仅授予大赛全部59个项目的最高分选手。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授予中国14至40周岁优秀青年的最高荣誉。旨在树立政治进步、品德高尚、贡献突出的优秀青年典型,反映当代青年的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获得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的个人共30名、集体30个,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黑神话:悟空》开发企业等均在列。
4月30日,卢俊威现场领取了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从技校学生到世界冠军,再到成为职业院校教师,这一路历程让我深刻体会到:技能是衡量成长的标尺,而内心的热爱与责任,才是指引人生方向的灯塔。”
在表彰大会上,他与航天、人工智能、核聚变等领域的青年人物一同领奖,“我们有的在实验室进行数据测算、有的在车间打磨技术细节,大家所处的岗位不同,但都在以青年之力,让‘中国’二字在世界舞台上更具影响力。”
夺牌回国后的卢俊威仍旧活跃在工业4.0赛项中,以教练的身份参与2026年在上海举办的第48届世界技能大赛的备赛,现在他带教指导了三十多名种子选手、梯队队员。
“现在的生活跟之前自己比赛的时候差不多,我还是住在学校里,早上8点进入实训室,训练到晚上9点半,不过现在有谢辉铉和其他教练一起分担训练任务,压力要比自己比赛的时候小一些。”卢俊威说。
在卢俊威看来,自己比赛和教别人比赛是两码事,角色转换肯定有难度,“比如某一个技术点,我可以自己钻研,直到把问题解决。而当了教练,不但要想办法帮助队员解决,还要将方法讲述清楚。”
卢俊威除了传授给队员技术外,还有自己的比赛经验。工业4.0赛项于2019年举行世界技能大赛表演赛,2022年开展了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但在卢俊威和谢辉铉加入这个赛项前,这一赛项在国内并没有“前辈”,也没有拥有国际经验的教练。他们从法国带回不少比赛相关资料,便于未来给学生做分享,熟悉题目和比赛流程等。
“根据我们的实战经验,世界技能大赛不仅仅考核选手的技术水平,也涉及体力、心态等各方面的较量。”卢俊威以自己为例,“在训练期间,我们每天要接受一个小时的定制化体能训练。根据比赛项目不同体能训练的内容也不同。”
目前,卢俊威带教的队员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上海选拔赛工业4.0赛项中,上海科创职业技术学院的一组选手荣获了第二名,成功入围工业4.0赛项上海集训队,另有两组分获第四名、第六名。
一条自动化运转的生产线能够快速地生产出标准品,但是,当客户对产品提出了个性化的需求时,曾经生产标准品的产线,该如何快速应对?这是眼下工业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世界技能大赛的工业4.0赛项要求选手在4天累计22小时内完成生产线预仿真、搭建网上商城、工业网络及网络安全、工作站智能传感器创设和维护、能源系统的管理和生产线数据分析等多个板块。卢俊威说,作为制造业的高端项目,工业4.0赛项就是将数字智能技术集成到工业的制造和生产过程当中,运用于生产和决策。
以前定制化成本很高,要更换一整条流水线或者工作站。有了工业4.0技术,就能通过相同的工作站执行不同的定制业务。卢俊威说,工业4.0赛项诠释了大众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期待——用智能化的工厂生产个性化的产品。
在工业4.0赛项训练中就有这样的场景:有一个比赛模块就是客户在网络商城上下了订单后,需要将数据传输到工作站,看实际生成的物件是否保持一致。“比如客户下单的某个产品需要左转孔,如果传输环节发生问题,实际的产品就变成了右转孔。”卢俊威说。
在卢俊威看来,中国选手之所以能在世界技能大赛中胜出,很大原因是我国在云计算领域本身就积累了足够的优势,“我们即将从世界工厂的参与者,转型为拥有智能高效管控全球工厂能力的管理者。”
2025年初,卢俊威加入“松江工匠学院”,成为一名年轻的导师,每年将面向企业青年职工和中小学生,开展数千人次的技术培训和文化宣讲。
“现在有更多的人愿意参加工业4.0赛项的学习,上海正持续推进智能制造业发展,需要更多有能力解决先进技术‘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应用型人才。”卢俊威表示,培养技能大赛冠军不是唯一目标,更重要的是为国家培养出一批批匹配产业发展最前沿需求的高水准技能人才。
文字:曹轶姗
图片由受访者及上海科创职业技术学院提供
编辑:芮德贵
校对:曹铒
责任编辑:吴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